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正当拆楼中的时代浮躁征

[db:作者]  2009-06-13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在“拆旧建新”如此汹涌的时代,北大拆楼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无疑,如果我们肯认真对待,可以说这是一个精神事件,是一个关于社会病的隐喻,是急功近利的时代病灶对文化肌体的侵蚀。

  ■张树伟

  报载,北京大学要拆除南门25号楼,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楼,这一行为引起广泛的争议。反对者认为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具有文物的地位,而北大校方也有自己的理由,根据《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南门内的16号至27号楼不属于文物建筑。

  当然,如果25号楼被列入文物的保护名录,北大校方自然不会去拆,这点不用怀疑,他们是讲理的。但讲理的人未必就是可信的,这要看他们讲的哪门子理。退一步说,保护名录是人确定的,而且暂时不在名录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不在名录。这说明25号楼有可能成为20世纪的遗产。这就意味着他们讲的理并不完全可靠。其实,我们不能怀疑他们的智商,这一点他们也明白,但总要有块布挡一挡脸。

  可见,我们缺少的不是理由,无论什么事情,找到合适的理由总是不很困难。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缺乏的是遗产保护的意识。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专门指责他们的拆楼,也不用从北大学术传承和校史的角度去讲那注定被拆除的楼的价值。这种讲述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尴尬。在“拆旧建新”如此汹涌的时代,北大拆楼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如果没有同样精神气质的社会背景作为支撑,北大校方不会如此理直气壮地去拆楼。所以说,指责他们是无济于事的。但无疑,如果我们肯认真地对待,那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精神事件,是一个关于社会病的隐喻,是急功近利的时代病灶对文化肌体的侵蚀。虽然还不是癌变,但疾病是有的。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遗产。遗产是以前的人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我们对待遗产的态度其实也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因为我们不是孤立于历史绵延的链条中的,而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有人说,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是民族文化的DNA。无论怎么说,都证明遗产是极其重要的,但我们为什么还总是这么容易地否定它们、利用它们呢?比如有些物质文化遗产被经济所“绑架”,被迫“卖唱”赚银子。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本来严肃的文化遗产成了表演式的产业;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屹立了千年的古建筑下站满了排着队等待到此一游的游客。并非游客有此爱好,更大程度上是管理者看中了游客口袋中的钱。

  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这么容易看轻自己,一定是有更强大的东西占据了我们的内心。这个东西就是“物”。“物”对我们的诱惑太大了,以至于我们都无法安放我们的理性、良心,等等。在对“物”带来的快感的屈从中,我们不惜我们的文化DNA被抛弃、被淹没。或许我们还有这样狂妄的自信,认为我们能够创造新的遗产,留给我们的后人。或许,我们留下的是不用拆就会坍塌的“建筑”。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很多东西都在没有根基中成为看似美丽的楼阁,但这楼阁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幻影,后人是看不到了,他们看到的是楼阁坍塌后的废墟。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这么着急往前跑,到底是为了什么。走得太快,我们伤害了太多东西,包括我们的内心。

  可喜的是,很多人都觉察到了社会和我们内心的病痛。现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偏颇,毕竟在进步中,我们可能无法阻止北大拆掉25号楼以建设新的大厦,但无疑,这种拆除会越来越困难。他们要拿出更多的理由来说服公众,直到有一天,他们连自己也无法说服。这并不是空想。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期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的高危期之后,事物都要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去。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我们的意识正在觉醒,并付诸行动,虽然任重道远,但曙光照耀……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6-13 180000/11503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