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定西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的学员正在专心听课。马绮徽 摄
烹饪培训
“靠天吃饭这么多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也能靠手艺吃饭了。”参加过两期中药材种植培训的村民老张,祖祖辈辈都是甘肃省定西市的农民,精准培训让他成为第一批受益者。通过专家的科学指导,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如今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的老张,家里收入提高了不少。“咱现在有课堂、有实践,有老师、有专家。只要自己肯学,日子肯定会有大变化。”
投入培训资金3500多万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25万人,组织输转16万人,创劳务收入23亿元、人均1.5万元……这一连串数字,是近两年来定西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斩获的成绩,对于在甘肃省内经济水平处于中下游的定西,这样的数据让人为之一振。2015年以来,定西市把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放在产业培育和劳务输转上,吹响了当地扶贫攻坚的号角。
精准培训,让农民增收是硬道理
“家政服务体现的是细节,首先要有积极的思想和端正的态度。这期培训之后,我们会推荐大家到省级家政公司就业。”走进定西理工中专教学楼的一间教室,20多位40多岁的学生正在认真上课。这是依托定西理工中专为教学培训点,集中全市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开设的第三期家政培训班,这些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后,将集中由省级家政公司为她们安排工作,让她们成为家里经济收入的一员“重将”。
自2015年起,为助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定西市从安定区开始试点,逐步探索出一条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劳动力培训机制的新路子,形成定西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的独特模式。
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机构能力不强、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务经济发展支撑不强、重复培训现象严重等问题,定西市积极聚焦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统一建立组织体系、整合培训资金、明确培训主体、统筹师资资源、实施动态管理,全力推动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由多头分散实施向集中统一领导转变、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由政府“配菜”向农民“点菜”转变、由单一技术培训向综合素质培训转变。
农民增收是硬道理,尽快脱贫是目标。如今,“薯乡牛肉拉面师”“牛谷河畔彩绘匠”“灞陵电子工”“狄道鲁班建筑汉”“贵清摘棉嫂”“李氏故里缝纫工”“岷州药农”……一个个响当当的行业品牌在当地迅速打出自己的名号,企业规模的一步步扩大,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用工岗位,也成为当地农民靠所学技能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自主选择,让农民做培训的主人
“一人一技一证全覆盖”,“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是定西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总目标,也是当地资源整合、精准培训的风向标。过去,很多培训是自上而下的,培训内容往往与农民的真正需求脱节。现在,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需要哪方面技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颇受好评和欢迎。
陇西县首阳镇蒲家山村村民冯国玉,原本是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一心想改变现状的他,一直苦于没有技能“傍”身而不得法。自从县里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后,冯国玉选择了实用性很强的电工技术培训,不仅很快学到技术,还拿到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鉴定等级证书,如今家里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冯国玉只是定西各县劳动技能培训受益人群的缩影。为了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定西市根据成人学习特点,普遍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及工学交替、分段学习、模块培训等方式,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将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参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农民想学什么技术,就报名参加什么培训班。定西市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技能,让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证书,让有证书的获得更高一级证书,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就业,促进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谋自发型向规模组织型转变,真正把现代农业发展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因地制宜,从脱贫路走向致富路
据相关调查显示,定西市有68.29万贫困人口,其中具备劳动能力且有培训意愿的劳动力有38.62万人。怎样在具体操作中让农民享受更多实惠?怎样让他们从脱贫路走上致富路?集中培训和专家下基层的“影子式”培训成为定西市的选择。
临洮县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农家乐餐饮和马家窑陶产业,进行建筑、厨艺和陶艺示范培训;陇西县除了在乡村办班外,还在陇西工贸中专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通渭县创新载体,把“通渭小曲”与劳动力培训深度融合,在田间地头进行果树修剪嫁接等种植培训,群众喜闻乐见;渭源县通过办夜校、结合劳务订单送学员到企业进行培训;漳县依托培训机构,将传统的集中学习拓展到实训基地进行。
将农民整合起来集中办班,通过教师授课、咨询服务、参观考察等灵活形式开展培训,有效激发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了让更多农民深入了解、积极参与精准培训,当地组织宣传小分队,走进乡镇、走进专业村,为农民搭建理论课堂、示范课堂、网络课堂,依托中药材、马铃薯、花卉、养殖等支柱产业开展技术培训。“田间地头”“大棚圈舍”“果园树下”办班,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农民参训。
安定区内官营镇中南村农民马淑萍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后,直呼“大开眼界”。她不仅着手引进育肥快、出肉率高的良种羊,还尝试种植优质牧草制作青贮饲料,形成自家种植、养殖“生态链”,如今她的生活目标从“脱贫”变成了“奔小康”。
(作者:张士辉 马绮徽,单位:“甘肃省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的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