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季,雾霾锁城,空气质量就会受到社会的关注。
在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一个由该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带领的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不断地向产业界输送创新成果,为能源清洁使用、减少污染提供解决方案。今年1月,这支团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的荣誉。
“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因为缺油少气的国情,煤炭还将长期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其清洁高效利用就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团队带头人之一的倪明江介绍说。
团队确定了煤炭清洁高效发电和电力生产污染控制两大研究主题,力争实现煤炭全过程的清洁利用。
水煤浆是国际公认的清洁煤基燃料。团队解决了水煤浆流动、传热、雾化和燃烧的难题,使我国水煤浆燃烧技术领先于世界。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15个省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200MW水煤浆发电机组,并输出到意大利、俄罗斯和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燃煤电站的燃烧污染物,团队解决了大型污染物脱除装置中传质传热强化及催化剂温度敏感、易中毒和难再生等难题,为我国电站实现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岑可法常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针对我国生活垃圾、工农业废弃物量大、成分复杂的国情,团队创新开发了复合循环流化床燃烧、二噁英全过程控制等技术,实现了生活垃圾稳定高效燃烧和低污染排放,二噁英排放优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技术应用于全国40多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110多座污泥焚烧工程。
近30年,浙大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先后获得14项国家科技奖,团队从初创时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有45名科研人员,其中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为承担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任务,必须建设强大的高水平团队。”倪明江道出了科研成功的一个秘诀。
热能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挂着上书“求是、团结、创新”六个大字的条幅,在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之上,特意加入了“团结”二字。这支团队在吸收成员时,既看学术素养,也看团队精神,只重个人利益的人在这里难以立足。
正是有了这样的基因,这支团队守住了30年专心做学问的科研本色,也营造出了和谐奋进的团队文化。
比如,在科研项目申报上,这支团队不论资历,只重水平。只要得到认可,再年轻的科研人员也能成为项目牵头人,而其他资深科学家则甘当“绿叶”做助手。团队在知识成果和利益分配上遵循“团队统筹,二次分配”的原则,一些没有申请到项目的科研人员想做些创新工作,也能得到支持。
团队还在浙大最早创新推出了由3名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倪明江告诉记者,当时的研究生档案上导师一栏只能写一个名字,团队专门向学校说明了情况。现在,这个导师团队的做法,已在全校逐步推广。
30年来,这支团队培养了上百名研究生,许多人出国深造后又回到了这里。“我们团队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他们站在研究的第一线,容易出成果,成长得快。同时,这也确保了团队活力,不断结出科研的硕果。”倪明江说。
目前,该团队正在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浙江大学能源研发基地,以能源清洁利用重大创新任务和高峰学科建设为牵引,进一步促进能源动力、化工、材料、环境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及高水平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继续为我国能源环境事业的发展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