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产业链”实践大平台
微电子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目前,中国微电子人才总量匮乏、结构失调和实用性较差,尤其是微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工艺和设计引领人才较缺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微电子半导体产业新技术研发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重庆市政府部门提出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要对部分低附加值的电子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目标是建设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的柔性化高端制造基地,在这个行动计划中,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集成电路产业是核心与关键,微电子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重庆邮电大学深谙“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重要意义,全力打造教学科研团队,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大类培养方案,构建了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群建设合理组织师资、选用教材和参考资料、整合授课内容、选择授课手段,完善了“实验、实训、实战”三结合实践项目,建立了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等。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实施“奋进之笔”,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探索与实践微电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微电子本科学生的特点,对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实践体系完善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微电子工程大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实施,重庆市正在打造国家重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给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大挑战和新机遇。在重庆市政府部门引导下,依托重庆邮电大学的特色优势,集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产业园区的优势资源,成立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重庆市政府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揭牌。以“产业融合加深,双创能力提高,国际视野拓展”为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全产业链一线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践行协同育人理念,深化“政产学研”和国际合作,按照培养目标,设计了“1+2+1”的培养方案,第一年以外教为主强化数理基础和英语基础,培养国际化基础能力;第二、三年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教学,采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培养;第四年为学生提供到境内外知名半导体企业顶岗实习、到境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及攻读硕士学位等个性化培养方案。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理事会和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全程深度参与微电子类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将产业需求、企业要求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紧密对接,构筑了产业紧耦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借助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模式和OBE思路,对标“新工科”建设目标,以“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开发”的知识链产业链为主线(一链),深化科教融合、产学融合(双融),加强与集成电路产业、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建设相融合,与Intel、高通、ARM、SK海力士、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微电子领域顶尖单位深度合作,吸纳社会和企业经费、捐赠及相关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共筑“新工科”人才培养高地,构建由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实验室、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封装实验室、集成电路与系统测试实验室3个主体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构成的全产业链开放服务式专业能力提升大平台(三体)。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牵引,以团队为支撑,实施“平台+项目+团队”的一体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举措,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科研项目研究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训、创新实践为四阶,实现项目化、系统化、协同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一链双融三体四阶五化”微电子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合理、完善的重要依据是评价体系。建立客观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我们客观认识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力,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与我校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创新创业学院、信息中心等单位密切合作和协同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能力评价评估体系,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评价。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是促进高教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推进工程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学科专业群现有教授28名,副教授53名,博士62名;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等人才6名,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拥有“智慧医疗核心技术与系统”等重庆市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3个,同时还聘请国内外相关单位兼职教授20余名,为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上的保证。
我校微电子专业实验中心是重庆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依托2001年度“微电子工艺实验室”、2005年度“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和2008年度“微电子中心”3次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共投入2000万元建成。主要由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实验室、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封装实验室、集成电路与系统测试实验室3个主体实验室构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开发”的全产业链关键工序和工艺(见下图),开设出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层次的模块化实验和实践项目,中心2018年获得首批“国家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不仅能圆满完成我校本学科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任务,也支持我校其他相近专业的实验教学,同时也是重庆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年均接纳各兄弟院校实习实训学生60—120人,示范作用显著。
“微电子工程中心”是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团队截至2018年底,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别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47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18项,累计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发表SCI/EI科研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件。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集成电路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等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奖励和省部奖励25项,较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科教结合显现。
与重庆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及其理事单位,以及与校董会理事单位“高通、ARM、SK、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微电子领域顶尖单位合作,拥有包括国家级别集成电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教育部门与ARM公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联合实验室”等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23个,并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和联合报奖等,共筑人才培养高地,强化产教融合。
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于2001年首次招生,2006年成为校级品牌专业,2008年成为市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级别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重庆市高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成为重庆市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2016年成为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核心专业;2017年获得国家级别“微电子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2018年成为重庆市首批本科“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在中国校友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同类专业排名中,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列全国第9位,其发展历程和建设效果为微电子人才培养夯实了专业基础。
学校对面向产业重大需求政府部门引导协同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近年发表教研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EI、CPCI/ISTP检录。积极探索教学研究改革,获得包括国家教育部门与高通、ARM、TI公司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国家级别、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2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研究、实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获国家级别、省部级质量工程和教学成果28项,拥有市级教学科研团队3支、市级精品资源课程2门,出版专著2部、教材7部;目前正在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筹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并获得重庆市教育部门“在渝高校与国内著名大学联合举办微电子学院”建设项目立项,形成了微电子类本科人才培养集群优势。
感谢重庆市《面向“一场所两高地”建设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对本文的资助。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副院长杨虹 院长谢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