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刘川生(左一)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题进行深度探讨。张田田 摄
刘川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理事长):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怎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刘川生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接受《中国高等教育》记者专访。
站在文明传承高度推动国际交流
记者:制定《意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理事长,您怎样理解这种重要性和紧迫性?
刘川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的出台,是基于三个“迫切需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走中国自己的路,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迫切需要。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解决新问题的迫切需要,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迅速发展,多元社会思潮交融交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能托起“中国梦”的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这支“梦之队”,如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命题和战略重点。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意见》首次提出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这一使命。您曾任驻美公使衔教育参赞,对高校的第五项职能国际交流合作,您怎么看待?
刘川生:《意见》首次提出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这一使命,非常符合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我认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使命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
一是全球化时代要求高校必须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意见》提出高校肩负国际交流合作这一使命,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要站在人类文明传承的高度来加强交流合作,来共同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遵循,共同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国家适时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面对大量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培养出更多通晓国际事务、掌握国际语言、熟悉国际规则的优秀国际化人才,充实到世界性组织中去,在制定游戏规则中体现中国意志,维护中国合法权益。高校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是“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强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近年来,中国大学办学的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受到国外大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次《意见》明确将国际交流合作列为了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既是党和国家对高校以往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成效的充分肯定,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新期待。
创新“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
记者: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必须贴近师生思想实际开展工作。结合您的工作经历,请您谈谈如何建立健全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
刘川生:贴近师生思想实际开展工作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也需要情感体验的浸润;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能简单划一、一概而论,而应该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
要使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从“四个有”抓起:
日常谈心有温度。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创造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交流氛围,使正确的思想潜移默化“浸润”师生。
思想教育有故事。讲理论要接地气,善于把道理融入故事中,借助报刊、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介途径,把国家改革发展伟大成就的鲜活案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无穷智慧传播开来,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联系师生有抓手。师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要让思想政治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就要形成一系列的抓手,确保联系师生有机制。
落实细节有力度。关心教师的职业发展、生活困难、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关心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创业,切实解决师生实际工作等问题,把思政工作做到实处、落到细处。
记者:《意见》提出,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在您看来,怎样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刘川生:《意见》指出,要推进学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互联网+”就是对高校思政工作媒介、平台的创新。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方式。
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建设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阵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要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加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改变了学习,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态结构,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挑战和机遇。
必须建设一支队伍——熟悉网络、玩转新媒体的师资队伍。高校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计算机技能,顺应时代需求,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必须转变一种话语体系——要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讲解,要创新校园话语表述,让大学生想了解、愿接受,从而增强校园新媒体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在潜移默化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记者:怎样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帮助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
刘川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直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核心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要做到以人为本,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四个高度重视”:
一是高度重视教师职业发展。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历结构;设立青年教师专项科研基金,择优支持青年教师立项开题,注重和鼓励青年教师发展。
二是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意见》首次正式将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足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我国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加强日常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监测、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三是高度重视师生实际困难。关注和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加有效地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构建高校和谐稳定大局。
四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来熏陶学生。打造学校品牌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这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健全高校思政工作评价体系
记者:《意见》强调,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对此,您有何建议?
刘川生: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必须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紧密结合,必须与推动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紧密结合,做到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下功夫。通过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把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养成教育等多个指标纳入评价范畴,调动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力量,共同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要有利于调动思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既要客观地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判断;又要能够对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帮助工作者实时对标,找出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尤其是与评价结果相关联的奖惩,应该成为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积极性、推进与完善工作的动力。
三要利于实际操作,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设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为什么评价、谁来评价、怎样评价、评价结果运用等多个维度,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操作性。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刘川生:《意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提出了三大规律,这三大规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大规律各有侧重,但又都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遵循教育规律就是要尊重教育常识、尊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按需施教;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就是要实事求是、润物无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认知,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
坚持遵循这三大规律,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首先,要明确方向。即明确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是遵循规律开展思政工作的前提。我们需要了解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但绝不是迎合一些不切实际的精神或物质需求去开展工作,要知己知彼,但目的一定是为了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其次,要实事求是。这是遵循规律开展工作的根本保障。当前,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勇于发现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发现问题、立足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要形成合力。高校思政工作,不仅是辅导员、思政工作队伍的事,也不仅是一所高校的事,它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全要素的配合,是遵循规律开展工作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