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云慧)两年前,由于奔子栏镇藏族群众居住分散,云南省德钦县除了在奔子栏镇当地村委会附近建了书松完小外,还不得不在大山深处建了7个教学点。这两年,德钦县加强了书松完小的建设,学生宿舍、食堂、洗澡间一应俱全。书松完小具备这些条件后,就逐步开始收缩校点。“校点收缩后,学生不仅没有流失,反而有所增加。”该校校长尼玛此里说。当时因为考虑有个校点离完小较远,就暂时没有收缩,可那个村的老百姓不干了,强烈要求将孩子送到完小读书。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原农牧民子女生活补助不断提高,藏区的老百姓也产生“娃娃读书就要到好学校读书”的强烈愿望。2006年,德钦全县共有213所学校和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教学点就高达152个,占全县学校总数的70%。85%以上的中小学校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标准,而未达标的学校又大都集中在教学点上。为此,德钦县提出走集中办学的路子。
2007年,德钦县在佛山乡、奔子栏镇和霞若乡的一些村启动试点。一开始,老百姓想不通,舍不得把孩子送到较远的地方去读书。乡村干部、学校教师就一户户地去做老百姓的工作,直至把工作做通。在佛山乡江坡村,一些村民不愿撤教学点,后来看到完小办得那么好,就主动将20多个孩子送到山下的完小读书。
德钦县委、县政府对集中办学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县里按50名学生配一名炊事员的标准,在全县学校配了100名炊事员,还为10所小学、3所中学配了20名保安人员。现在县里正在酝酿为住校生配保育员。县教育局局长鲁茸说,在离卫生站远的学校还要考虑安排卫生员。这些人员配备所需经费,均由这个极为困难的县财政来承担。
德钦县在集中办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交通条件。如果山太高、路太远,那些校点就暂不收缩。交通条件相对好点的地方,收缩的力度就大一些。此外,撤并校点还注意避开当地生源高峰年度。所有的工作都遵循一个铁的原则,就是决不能因撤并学校而影响入学率和巩固率。“一乡一校”、“一村一校”或“两村一校”是德钦县的集中办学模式。在人口较少、居住集中的乡镇就建“一乡一校”。在适龄学生较多、居住较为分散的地区,建立“一村一校”或“两村一校”,实行跨乡镇或跨村建制学校。截至目前,德钦县已经撤并了87个校点和3所村完小,没有一个学生因撤并校点而辍学。
集中办学不是将校点一撤就万事大吉,而是学校如何布局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奔子栏镇中学和中心小学两校紧邻。随着集中办学规模的扩大,校舍已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县政府决定,中学搬迁,依山而建一所全新的中学,原来的校舍划归小学使用。“建一校解决两校的问题。”奔子栏镇中学校长这样说。新建的这所中学概算投资2160万元,其中1551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深圳一家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目前还有619万元的资金缺口,这是县教育局长最焦急的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德钦县为了积极稳妥地在撤并校点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已经有了2009年至2012年集中办学的清晰线路图。在制定过程中,教育外部曾出现加快校点撤并的声音,但长期在藏区工作的县委书记齐建新说:“教育的事,教育局说了算。强行合并出现问题,由谁来负责?”按规划,到2012年,德钦县将全面完成校点和不合理小学的撤并。撤并后空置的校产怎么办?记者在县教育局看到一份闲置校产明细表:为避免闲置房因长期无人管理而损坏或流失,暂时委托村里管理,若需要恢复校点时,就交还给学校。闲置校产的教学设备及其他用具,由乡中心校统一保管。德钦县目前也在考虑将这些闲置校产用来发展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