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动起来,让一所濒临被吞并的小学变成了当地义务教育均衡示范校,这是发生在安徽蒙城的真实故事。从每年生源流失率达五成以上,到流失率趋零,城关三小联盟鲲鹏路小学的华丽转身,成为当地“县管校聘”改革成效的有力见证。
一所学校为何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在薄弱学校提升工程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记者日前带着问题走进了蒙城。
流动起来,教师开始校际轮岗
“动起来,一池活水。”这是蒙城县副县长马德兵对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经验的七字凝练。
2016年,亳州作为安徽全省第一个全面推行改革的地级市,成效显著,2017年入选全国第二批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而该市蒙城县“县管校聘”做法扎实,成为推动当地其他教育改革事业的牵引性改革。
253所小学、48所初中、1.1万多名在职在编教师,如此大体量的教师团队,要管好用好,实属难事。蒙城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白学军说,长期以来受到编制、校籍限制,校际交流渠道不畅通,教师交流轮岗落实困难。
“差距最明显的时候,城区一些小学师生比高达1∶27.54,某些初中学校师生比高达1∶21,教师们不堪重负,而在一些农村乡镇学校却存在教师相对富余的情况。”白学军说,按照以往管理方式,编制部门编制管理到校,人社部门设岗到校到人,教师进入和调动由教育局直接管理。“这么多‘主儿’都管着教师,但最应该管理教师的学校却没有用人自主权。”
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一个字:“改!”
2016年,蒙城县政府出台《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的实施办法》,开启“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幕。文件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思路,即重新核编核岗,对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整体审批用编计划。县教育局每年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调整,保证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年教师轮岗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10%,其中骨干教师轮岗交流不低于总数20%。
打破框架,学区内流动破除校际壁垒
作为皖北一个人口大县,蒙城该怎样将一万多名教师合理流动起来,成为摆在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有专职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县教师管理服务中心由此成立。中心配备7名工作人员,统筹全县教师交流、职称聘任和内部等级晋升等工作。
2017年,蒙城开展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核编核岗行动,由县教师管理服务中心每年对各个学区学校教职工数进行一次核定。“教师每年都在流动,为了最大限度体现制度合理性,我们每年会对联盟或学区教师数进行一次动态调整,确保教师都能评上相应职称。”蒙城县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邵锋说。
这么多教师,该怎么动?“在城区,我们划分了5个小学教育联盟和3个初中教育联盟;在农村,以每个乡镇为一个学区,全县共划定了17个学区,原则上实现学区内和联盟内教师无校籍管理。”邵锋说,通过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教师流动的难度,也扩大了学校自主权,“把教育的事儿真正地交到了教育人的手中”。
教师流动,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提升
“越办越没信心!好的学生留不住,留下来的学生教不好。”谈及2017年以前学校状况,蒙城县第八小学校长胡尚伦说。当年,蒙城“县管校聘”改革进入攻坚之年,这所学校由此迎来治校道路根本性逆转。
这一年,学校被纳入城关三小联盟,成为城关三小联盟鲲鹏路小学。2018年,学校迎来从联盟内其他3所学校交流过来的8名骨干教师,给这所“久旱”的学校带来了“甘霖”般的滋润。
已经有了多年小学音乐课教学经验的教师代贺贺,是这8名教师中的一员,她的到来让这所学校有了第一位专职音乐教师。
“来到这儿,又仿佛让我回到了10多年前初入教学岗位的时光,让我重新燃起了干一番事业的激情。”代贺贺说,在城关三小本部工作多年,换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让我跳出了舒适圈,也让我拥有了更强的事业感。
而相较于城关三小联盟鲲鹏路小学的“被给予”,作为一所在当地分流教师较多的双涧中学,校长王启学认为把富余教师分流出去,能让教师从不同角度获益。
2017年,双涧中学通过岗位竞聘、双向选择等多种形式,向学区内多所村小分流31名教师。教师孙豹在这次岗位竞聘中自主选择前往杨圩小学,他运用自己多学科交叉教学背景,开设了杨圩小学第一节美术课、音乐课,让这里有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与此同时,他解决了10年都未晋升的职称问题。如今,两年的交流时间已到,但因为热爱,孙豹已经做好了留在这里的准备。
“兜兜转转十几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容易,现在知道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说完这句话,孙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