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室内大都安装了摄像头。摄像头像管理者的眼睛一样时刻注视教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需还是画蛇添足之举?课堂教学究竟需不需要摄像头来监控?监控之下的师生能否自由、快乐地发展?为此,本期特编发了一批稿件,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正方】
教室里的“电子眼”是善意的
■马得清
近几年,我国不少学校在教室里安装了摄像头(我们俗称它为“电子眼”),目的就是将它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的技术手段使用,发挥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它的最大功用就是录制教学实况,便于学校教师观摩、分析、交流实际教学情况,开展多种研究性活动,根据需要,还可以很便捷地在网上交流。至于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监督作用却是次要的。因此,我认为摄像头进教室是教育教学的一种需要。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摄像头是商品。这种技术工具已经变成大众商品,只要你需要,在出售电子产品的商店里就可以买到。也就是说,生产者把它作为商品生产,消费者把它作为商品消费使用,双方的行为都在有关商品的法律范围内发生,是合法的行为。
其次,教室里不存在私人空间。教室是集体场所,不是哪个教师或学生的私人场所。教室既然是集体场所,就具有公共场所的性质,因此,每个教师或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公共场所的道德要求,必须符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教室里不允许教师或学生有私人秘密行为的发生。所以,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会侵犯教师或学生的隐私的说法很难站得住脚。(详见本报)
(作者的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摄像头有助学校管理
■欧阳锡龙
在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里,摄像头进课堂其实很普遍。比如在英国,曾经有一家公共服务网站对20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人都支持在课堂安装网络摄像头,以便他们观察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除此之外,家长们还希望能通过“网络摄像头”记录孩子的课堂内容,这样可以在孩子回家后对他们进行辅导。而在我国,许多人反对在校园里安装“电子眼”,理由是此举侵犯了学生和教师的隐私。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其实很片面,世上没有绝对的个人隐私,隐私也必须以体现、保证最广大的公共权益为基本前提。公共权益如果被破坏殆尽,遑论个人之隐私呢?在英国,有一个公共的有线监视系统,民众平均每天要被摄像头拍到300次以上,14个人就共同享有一个摄像头。摄像头还有面部识别功能,能够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实现对罪犯的跟踪。如果你遭遇了人身、财产威胁,即便你没机会报警,警察也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犯罪分子逃窜的路线都会被记录下来,也为抓捕罪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课堂里安装摄像头,当然有别于英国为保证民众安全而设的有线监视系统。然而,在课堂里安装摄像头可以成为伴随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用工具。它不仅可以用来解决学生纪律问题和课堂争端,而且可以通过摄像头的全程录像制作教师教学的纪录片,其实这一点与学校组织拍摄课堂实录是一样的道理。(详见本报)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溪口中学)
【反方】
在摄像头下很压抑
■梁好
一些学校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上了摄像头,管理者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监控,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这种管理的良好初衷我们不容置疑,管理者是为学生的安全考虑,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着想。但细想开来,并不十分妥当,摄像头透射出的不仅仅是师生真实的存在形式,而且亦透视出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偏颇。
摄像头监控下的管理是一种强压式管理。学校的教育管理应当是柔性的,应当是一种文化的引领、氛围的跟进。管理者应当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使教师在良好的管理环境中激发持久发展的动力,而非是一种硬性的、强压式的管理。通过强硬的制度与手段将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是没有群众基础的,也是不受师生欢迎的。学校管理者安装摄像头的行为是单向决策的行为,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感受。摄像头监控的管理,暴露出了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的强势地位。很难想象有哪位学生、哪位教师喜欢在摄像头监控下生活,也很难想象师生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的生活是轻松愉悦的。
摄像头监控下的教学是一种拘谨的教学。教室中的摄像头势必会给师生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压力。教学活动应当是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的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所谓安全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而且还应当包括心理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了摄像头的监视,难免患得患失、拘谨不安,怕自己的课堂出错,怕因为课上的不理想而受到管理者的批评。(详见本报)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聋人学校)
不能把师生当“敌对分子”
■谢俊
目前,监控摄像已被广泛运用于许多领域,如公共交通、金融单位、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但在学校,如果摄像头遭到滥用,恐怕其弊远远大于其利:
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技艺的发展、道德品质的提升,整个活动在轻松、自由、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今,摄像头的使用,却给这个自由、轻松的空间增加了一双“黑色的眼睛”。在它的监控下,容易形成一种压抑和紧张的工作学习环境,给师生们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可能丧失了教学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地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摄像头的使用却严重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都会处于学校管理者的监视之下,这样的管制会严重压抑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自由健康地成长。
可能存在的侵权现象。教室作为特殊的学校教育场所,具有相对公共性。它有别于一般的公共场所,既不同于道路、广场,也不同于学校的操场和通道,其开放性只属于共同完成教育任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相对私密性。在这个相对封闭性的场所,摄像头的使用可能侵犯教师和学生的隐私权。首先,可能侵犯教师的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无论是研读教材、准备教案,还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无不渗透着教师个人的创造性,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智慧的劳动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没有得到授课教师的允许,任何人不能通过任何途径非法获取其劳动成果。其次,可能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在教室发生的部分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事件,不应随意公开,以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详见本报)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管理当以教师职业幸福为重
■王晶晶
目前,在教室安装摄像头已经成了学校挺流行的做法。虽然我们承认,习惯成自然,但是对教师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也可想而知。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时时被监控的心理状态下,能充分享受到工作的乐趣。现在不少教育专家上课,都要求“不要录像、不要录音”,就是希望拥有一种宽松的氛围。但是,目前教师缺乏这种表达异议和维护正当权益的话语权,他们只能自我调整,提高心理承受力,其心情可想而知。
教师管理是一门艺术,其目标应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升他们的人生价值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俗话说:“教师是吃良心饭的。”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教师工作很难量化,其劳动的成果并不在现场“诞生”,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在社会的发展中慢慢显现。“教无定法”,同样,“管理亦无定法”。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虽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但既然使教师产生额外的精神压力与困扰,那么就应该考虑是否还有更好的途径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详见本报)
(作者为浙江宁波教育学院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
【延伸】
合理合法使用电子监控
■孟凡桥 解立军
学校在教室内安装摄像头,是行使法律赋予的管理权的一种形式。但学生和教师在教室内应该有某些合理的隐私期待权,在法律上也是应当得到确认和保护的。解决学校管理权与学生、教师隐私权之间冲突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可以在教室内安装摄像头,而在于如何使用通过摄像所收集的信息资料,以免侵犯学生和教师的隐私。
那么,怎样使用通过摄像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才能避免侵犯他人隐私呢?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监控行为的前提应合法。一是安装摄像头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有关部门在审批时要对监控的必要性和监控对象隐私权保护等方面进行考虑,再决定是否准许。二是使用的监控设备必须是有关部门批准或不为法律、法规或规章所禁止的设备。如果非法使用未经国家批准的偷拍设备如针孔摄像机或专用间谍器材进行监控,就会触犯有关法律规定,监控行为的合法性也就无从谈起了。三是监控范围和内容不能超出批准的监控范围或用来监控他人隐私。(详见本报)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大家谈】
“摄像头进教室”之我见
上海市由由中学周钰栋:
倘若师生在上课期间时时处在摄像头的严密关注之下,其体内的应急机制早就被摄像头牢牢锁定,心理压力必然会陡然升高。在重重的心理压力下,课堂教学必然会出现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学生失去了发散性思维的动力,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对教学预案的充实、拓展的灵感思维也会受到抑制。这时候还谈什么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里安装摄像头是荒唐之举。
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高采平:
在教室内安装摄像头,无论对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还是促进学生发展来说,都有较大的便利,我们不能以侵犯学生的自由和隐私为由反对安装摄像头。正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导致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安装摄像头恰恰是为了保证最大多数学生的安全,为了保证最大多数学生的自由。当然,摄像头毕竟是机器,它的监控是单向的,靠它所了解的可能不是实情,有时恰恰是假象。这种貌似高效的管理手段如运用不好,可能会导致管理效率的降低,这倒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河北省围场县中小学教研室黄瑞山:
“电子眼”监控管理容易使管理者脱离一线、远离课堂现场,容易出现管理方法简单,忽视育人过程,异化学生管理。当然,只要适时、适度,“电子眼”在教室就可以使用。例如考试、自习课就可以使用。使用时要做到:事前和老师或学生沟通、确定使用时间段、指定专人查看监视内容、保证在社会中不传播录像资料等,需要严格的制度约束。(详见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