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家校合作中要有儿童的声音

[db:作者]  2019-06-13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剪纸作者:水滴(昆山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人间最美四月天,岳麓喜迎八方贤。家校共育千般计,童年安好万家欢。”在4月底于长沙举办的第三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用这首小诗阐释文化节“家校社共育 成就幸福童年”的主题。文化节由新家庭教育研究院与湖南省教育厅、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

家庭教育常识应当成为共识

    “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和家庭教育素养有很大关系,很多常识性的东西,没有成为父母的共识。比如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好工作、好收入而是幸福,这是一个常识。总书记讲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是什么?第一就是幸福,人生有什么还比幸福更重要吗?”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此话一出,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朱永新指出,由于缺乏这样的基本常识,不少家长让孩子活得很苦很累,还美其名曰:现在辛苦未来才能幸福。“没有幸福的童年哪来幸福的人生?成人的问题几乎都可以从童年生活中去找到源头。”为此,朱永新倡议学校和家庭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把幸福两个字高高地写在学校旗帜上”。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常识是“孩子更愿意跟人玩”。《父母必读》杂志主编恽梅分享一个有关玩耍的调查发现,80%的家长认为玩耍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89%的孩子愿意跟朋友玩、跟父母玩,但45%的父母反映没有足够时间陪孩子玩,不知道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谢军从导师顾明远那里得到的常识。在介绍国际象棋这一“智力的体操,人类智慧的试金石”对孩子记忆力、创造力、忍耐力等的促进作用时,谢军强调“最高级的教育就是寓教于乐”“重要的是让孩子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学到能力,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今后在各种复杂的学习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就能根据需要变成不同的能力”。

    湖南教育出版社黄步高社长坚持的常识是,孩子的成长有快乐也有痛苦,被老师批评而流泪、锻炼身体受点儿小伤、与同学交往有点儿小摩擦,都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家长千万不要对老师求全责备,每经历一场伤痛,孩子就向心智成熟迈出一步,不经历风雨的孩子,长大后飞不出屋檐,扛不起重任。”

    面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孩子,是尽快让孩子离开学校,还是家校合力帮助孩子重新站起来?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武建谋校长选择了后者。他自己就是靠母亲的温柔呵护走出童年的自卑,因此坚信老师和家长的态度会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我母亲从来没有对我讲过一句重话、粗话,总能从我身上找出一些优点来表扬我。这份‘不含诱惑的深情’让我的心灵有了一个家。”

    “幸福是一种感觉,家里有爱就很幸福,教育要追根溯源,要回到童年和家庭的源头”,是73岁的著名童书画家蔡皋从外婆和父母的爱里总结出来的常识;“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习怎么当孩子,父母学习怎么当父母,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学习怎么样一起合作”,是“超级育儿师”兰海在实践中不断印证的常识。

    时代在变,家庭教育需求也在变,嘉宾们从各自角度分享的这些“不变”的常识,价值正如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玉清所说,“要共同探索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家长把好教育关、质量关和人才关,帮助家长提高履行家庭教育的能力”。

家校合作应成为原则而不是选择

    被誉为“长沙好外婆”的蔡皋,鹤发童颜,高度认同朱永新对幸福观的解读:“这是我心里呼唤已久的,幸福让我想到了外婆讲的民间故事,想到了外婆做的饭菜和外婆精致的发髻上茉莉花的清香。”

    老人家还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听妈妈唱的第一首摇篮曲,“像纺织车的声音,声音慢慢小下去、小下去,跟一根线一样,仿佛去到了时间的深处”。“在摇篮曲里安然入睡的婴儿有绝对的安全感。世道安稳,在妈妈那里演绎成了摇篮曲的安稳。”哼唱中,蔡皋幸福地确认,“在我的童年,外婆、爸爸、妈妈给我播下的都是幸福的种子。”

    给童年播下幸福的种子,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孙云晓再次强调家校合作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原则而不是选择、儿童友好应成为家校协同育人的根本原则。

    “家校合作是绕不过去的坎儿,民办教育要做到学生满意,还要让家长信任,就从家校合作开始,做好家庭教育的专业引领和真诚服务。”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总校长俞国娣,在一年级新生第一次家长会上就把自己的手机号、微信号等所有联系方式公布给家长,告诉家长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她。

    秉持“我们的孩子我们共同来教育”的理念,俞国娣对家校合作的责任与边界有很清晰的认识:“我们规定家长不准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名,告诉孩子可以拒绝家长给自己检查作业,因为这是他的责任、他的自留地。”俞国娣鼓励家长跟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但不要强制孩子参加培训班,希望给孩子很多空间,让孩子自主成长”。

    “被迫处于996工作模式的新生代父母,存在高学历、高投入、高需求的‘三高’现象,要为他们赋能,缓解他们的育儿焦虑。”恽梅用调研数据分析了新生代父母需要的养育支持体系,指出新生代父母需要被理解、被尊重,需要社会从观念上、技能上提供实质帮助。

    在当了34年教师、30年校长的俞国娣看来,为家长赋能,就是维护良好的家校关系,引导家长信任老师,“让家长在新型的家校关系中成为我们的新同事”。俞国娣的法宝是坚持全员家访:对所有学生家访,所有老师都参与家访,“有面对面交流的温度,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真实的家庭生活环境”。

    首都师范大学罗爽副教授注意到目前家校合作进入了“三独”时代,即学生、家长和教师多为独生子女,个性都非常鲜明,家校之间的摩擦比以前增多。“必须要秉持正确的理念,掌握恰当的方法去直面家校矛盾。重在预防,贵在沟通;依规处理,巧借外力,善用媒体,转危为安,促进合力,共助成长。”

儿童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

    育儿要“有大格局,做小事情”,武建谋提到两个让他感动的学生,一个在中考临近的时候,宁可缺席自己最需要补短的英语辅导课,也不缺席好朋友出国前的告别聚会,把情谊放在功课前面;一个是体育中考时逆向跑回来陪着同学跑的男孩,自己丢了满分,却帮助比较胖的同学达到及格。“这一段只有几十米的折返跑,折射的是这个孩子的格局,他现在会把爱和温暖带给身边的同伴,将来会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服务于大众,这就是大格局。”

    武建谋建议家长要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要用家国情怀打开孩子的成长格局。武建谋讲的故事引起了俞国娣的共鸣:“孩子不是家长的,也不是老师私有的,孩子是独立的一个主体,他有自己的成长需求,有自己的成长权利,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课堂是开放的,家长随时可以来听课、来跟孩子一起吃午餐。“校园开放日,我们请孩子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参观校园,孩子在实验室做过什么实验,在图书馆读过什么书,都可以跟家长说。孩子对校园越熟悉,跟家长汇报时想说的话越多,就会越珍惜学校的环境。”

    兰海认为父母和孩子的合作需要相互尊重,尊重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特征、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尊重界限。比如孩子一岁以后父母还要坚持喂饭,就是破坏了界限感,让孩子产生“我做得不好、我没有本事”的内心感受,慢慢地形成一种无力感。

    “生命的初始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要用美好的声音和艺术滋润孩子最初的审美意识,培养最初的健康审美趣味。”蔡皋说,“人生就像一个艺术品,你不好好地设计你孩子的人生,别人就来帮你设计,把孩子设计成你不想要的样子。”

    “我们让孩子评优秀父母,表彰颁奖词由孩子写、孩子朗读。”俞国娣说,“有一次颁奖和市长给杭州市十大杰出企业家颁奖的时间正好重叠了,有位家长两边都要领奖,后来他放弃了被市长接见来接受孩子颁的奖。可见在家长心中,成为被孩子认可的好父母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06-13/118550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