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验篇
什么是盐?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盐”溶进“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新生的“航空航天概论”、大一选课学生的“大学物理”、电子信息学院系列课程,分别作为核心通识课、核心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三大类别试点建设课程,经过几年摸索,已经打造成“课程思政”示范课。
航空航天概论:“水课”变“金课”
在北航,有一位特殊的“女神”:她静静地坐在南湖旁,头微抬,向着星空的方向望去……这尊铜像原名《憧憬》,因她身旁那本《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课本而得名“航概妹”。
从1953年起,北航就自编航空概论教材,作为全校必修课。到今天,作为核心通识课的“航概”,是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每年覆盖约4000人。
为什么要开这门课?课程团队负责人、教授杨超说,新生普遍存在对航空航天精神及文化传承认识不足的问题,在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波澜壮阔的航空航天发展历程、中国故事、北航故事结合“航概”知识点有机融入,用航空航天精神、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探索航空航天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课程情怀化。身边的故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爱国报国的情怀得以厚植。教授贾玉红上课最喜欢讲北航师生研制“北京一号”时敢于探索的故事。“每到此时,90%的学生都会抬头。”
许多这样的中国故事,构成了这门课中的“思政点”,它们并非随机出现,而是有组织进入课程大纲,覆盖所有章节和教学环节。“每隔十几分钟,在关键的知识点把关键的故事抛出来,引起大家听课的小高潮。这也是我们集体备课中所要求的。”杨超说。
资源共享化。从线下扩展到线上,课程团队创建了“书面+网络+手机APP”的一体化教材。“航概”课入驻中国大学MOOC平台,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首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每年使数万名社会公众受益,被网友评为工程技术类最具人气的课程。
在很多人眼中,类似的通识课、入门课往往沦为“水课”。“航概”课为什么能“爆火”?
事实上,“航概”曾经也是一门“问题课程”。“2000年前后,因为涉及学院与教师众多,教学方式不适应学生需求,授课与听课效果都不算好。”杨超介绍,后来,课程团队重新梳理现有资源和学生需求,对上课方式和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用现代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补充内容;充分利用实体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加强集体备课,规范教学流程;系统性融入思政元素……
2004年,“航概”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水课”真正变成了“金课”。如今,“航概”课成为全面落实爱祖国、爱航空、爱航天、爱北航的“四爱”教育的正面课堂,由跨院、跨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组成的40余名教师倾力打造。
学生的反响是对课程效果最好的检验。杨超、贾玉红、戴玉婷等团队教师多次获评学校“十佳教师”等奖项,团队涌现出北京市名师3名、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名、北京高校优秀党员1名。
大学物理:充分挖掘育人功能
放盐也要科学,不能“重口味”。思政教育要遵循规律,因课而异,恰如其分。
与多所学院共同参与教学的“航概”课不同,覆盖每个年级约3000余名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大学物理,由北航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在大学物理的课堂上,如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能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知识点并不少:用概念、定律、理论、实验等,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用物理学发展史传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用郭永怀、邓稼先、叶企孙和葛正权等物理学家的故事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等等。
“对这些内容,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物理学院教师金硕说,“我们也特别喜欢在讲课时分享这类事例。”
但仅仅是随机讲故事,还不够。从随意、不自觉、零散的思想教育,到有意、自觉、科学、系统地融入教学,有很多工作要做。
“大学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系统深入挖掘。”物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文文说。例如,教师们对课程应承载的育人功能认识不深、重视不够,不能主动将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融合;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不多,教师们缺乏教学参考;课程质量和授课效果的提升缺少评价体系、难以评估,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工作像“盐”的比喻,启发了学院党委,为何不从做大学物理课程的“调料库”入手呢?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春风化雨”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首先是建设育人案例库——大学物理专属“调料库”。教师编写案例,每个案例都根据所属分支、育人内容和育人载体设置科学细致的编号,目前共编写案例覆盖16小类,累计9万余字。学院将育人内容编入课程教学大纲,在每部分教学内容后添加育人内容和供选用的案例编号,以使整个体系标准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灵活选用案例,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知识传授,同时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反馈,逐步调整融入的方式和数量。
其次是录制育人微课,作为正式课堂的补充与拓展,进一步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方法的传播,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高尚品质的弘扬与塑造。
融入物理学家的人生历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国贡献等“思政元素”,编案例、进教案、录MOOC,北航大学物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渐入佳境。
电子信息工程系列课:创新全过程育人
放盐要艺术,根据受众不同需求,实时跟进、因事而新。
航空航天概论、大学物理,都是本科低年级课程。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也需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融入适合他们的“课程思政”元素。
每周五,学校新主楼F207总是充满了热火朝天的讨论声。台上几名学生从研究、设计、营销等几个角度侃侃而谈,分享华为崛起的故事。这一场景来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三年级“电子信息商业案例分析”课程的翻转课堂。
大一的专业导论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信息工程系列课程负责人张有光拿半导体显示龙头企业京东方的改革创新……大三的核心专业课“随机过程理论”,以探究课题为基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踏实的工程素养为商业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新创业课“电子信息商业案例分析”课上,学生们又向新的山巅发起冲锋。
一系列课程,特色十足,循序渐进,既照顾到不同年级的认知需求和特点,也各有分工和侧重,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学生参与教材编写是这一系列课程的又一育人成果。2013年参与编写的王梦醒,现已博士毕业,担任学校辅导员。2016级辅导员、博士研究生顾慧毅也正在协助编写新的教材。
“让学生参与编写,更多是希望锻炼他们的能力。”张有光说,两名学生都担任辅导员,对个人工作开展也有益处。
开发系列课程、开展教材编写,在过程中自觉融入理想信念、团队精神、创业精神等“思政元素”,电子信息工程系列课程成为北航课程思政教育的一抹亮色。
北航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把核心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课程和重要载体。2018年12月,北航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全国共20家,北航方向即为“课程育人”。目前,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将扩充到理论力学、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飞机总体设计等10门核心课程,逐步实现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