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时节,高考大幕落下,考生们翘首期待即将开始的新征程,其他学生也陆续迎来一学年的最后一课。
相对而言,眼下的毕业季是反思一段人生旅程的时节,也是重新审视师恩的最佳时机:一学年或一阶段有无收获,老师的教诲是深是浅,在此时依稀有了靠谱的判断。尤其是在离校分别前的结业课,再次回望师恩的重量,能更清楚地窥见老师乃至学校教育的轮廓。
很多时候,学生的收获也好,老师的教诲也好,影响不只在课堂之内,还是在课堂之外。老师爱岗敬业、遵守规则、信守承诺,是为学生做榜样,更是为教师这个群体代言。有媒体报道,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一名高三班主任包下网吧,带全班学生通宵打游戏的视频上了热搜。有网友在微博留言称,“这样的班主任太棒了,请给我来一打!”视频中学生口中的班主任兰会云告诉媒体记者,此次包网吧陪学生上网的活动源于三年前的一个承诺,“相当于给学生们一个惊喜”。兑现承诺后,他还会带领15名学生从学校出发,骑往上海。
兰老师之所以令人钦佩,除了说到做到,还在于他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彰显出教师对学生的教诲不止于课堂之上,也不止于学校这一场域内。而成为“兰哥”式的老师,要求为师者不只关注如何教书,把教材讲得多薄多透,还要关注如何育人,激励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生活的乐趣、前行的勇气、人生的方向。换而言之,好老师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量的多寡、学习能力的强弱,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中的人格魅力、价值观,这种无声教诲让学生一生受用,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就像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5)班班主任朱桂静,在最后一课,她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学生回味共同度过的三年时光——为每名学生精心准备了三份礼物,包括象征好运的红绳、一本印刷精美的成长纪念册,还有三颗杏子。面对即将远行的学生,朱老师的寄语语重心长,“其实我很怕,怕你们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我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但你们没有,你们都是勇敢、有担当、温暖的孩子”——如此认同与期待,是欣慰之言,更是鞭策之语,可谓分量极重的毕业礼。
当教师自身格局宏大、胸怀宽广,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瞄准的是培养一个内心平衡、有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而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学生更容易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树立远大志向,立志做出一番成就。教育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新明亮、温情动人,学校也将成为学生一想起就倍感温馨的地方。的确,学生终有一天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接受他人的评价与事业的挑战,此时才真正考验老师的教诲是否有用,考验师恩的厚重程度、学校的教育成果。
教育,说到底是给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与智慧。为了让学生感恩母校,也为了真正立德树人,学校需要及早进行教育设计,让最后一课变得更有意义,让毕业主题活动发挥深入而持久的德育效果。在这方面,有的学校做得就比较好。据新华社报道,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近千名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讲座——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为他们讲述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之所以这样做,校方的解释是,“希望学生们走向社会以后,能够以杰出科学家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很多毕业生听后红了眼眶,表示“要学习钱老的家国情怀、崇高品德、高尚情操,时刻牢记祖国的需求”。
让伟大人物的光辉激励学生,让师恩伴随学生成长,在为此种毕业活动设计点赞的同时,我们期待更多学校、更多老师能在毕业离别之际,再次思考“师恩”二字的含义,让教育的价值得到升华。从这种角度看,做好老师,是每位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如果每位老师牢记自身使命,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用师恩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那么学生的新征程必将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