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顶层设计上做好周密安排,在教育均衡上花大力气,在程序公平公正公开上下大功夫,让招考公平看得见、摸得着,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进入6月份,与毕业、升学、招生录取有关的话题牵动着万千学子及其家长的心,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关注。比如,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江苏某地爆出的一份“中考照顾录取名单”,就引发了公众的质疑。所谓照顾录取,是当地一项针对优秀学生运动员的政策,只要考试总分达到所报学校录取线的80%以上,即可被所填报学校录取。通常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为700多分,这个照顾录取名单上的学生相当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对公众的质疑,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普通高中照顾录取优秀学生运动员政策从2007年起就开始实行,每年都会要求学校向学生及其家长宣讲。今年5月初,已公示了50名通过初审的学生信息,公示期间未收到群众举报。虽说这项政策已经执行10多年,而且多次宣讲,但吊诡的是,据媒体报道,多数家长居然对这项政策不知情,此举因此再次引发民众对招考过程和招考公平的疑虑。
招生录取至关重要。承上,关系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启下,引领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向。于个体,升学是承上启下的人生重要节点;于社会而言,招生录取是教育公平最直接的体现,触及社会的敏感神经。招生录取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倍受关注,每一个瑕疵、失误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命运,从而被聚焦、放大,这也给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而言,随着教育均衡的深入推进,择校热正在降温。小升初禁止通过考试招生、压缩特长生招生、逐步取消各类艺术特长生加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改进招生录取工作、确保招考公平提供了保障,但招生录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老问题、新现象也值得关注。比如,一些地方的学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违规恶意抢生源,破坏地区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公平。媒体所报道的西安一所民办学校近日在小升初面谈环节失之简单的评价方式,给学生的品德修养、艺术素养计0分,不仅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情感和心理上的伤害,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可能进一步刺激公众的教育焦虑,甚至引发对招考公平的评判。每逢升学季,总少不了一些刺激公众教育焦虑的谣言,谣传要取消中考的有之,夸大中考录取难度给公众添堵的有之。虽说谣言传播的背后多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推动,但实际上也是因为招考公平本身就属于非常敏感的问题。
招生录取要确保公平、公正,这是底线要求,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同时也是化解社会焦虑的必要之举。公平、公正不仅要有实质公平,即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合乎程序,确保每一名考生被公平对待,也要让公平、公正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审视。公开透明是确保招考公平的重要元素,是让公众看见公平、公正的“放大镜”,更是消除谣言、缓解社会焦虑的“清洁剂”。
面对谣言,教育主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回应澄清,阻断谣言传播,影响招生录取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一点,四川成都教育主管部门做得相对比较好,针对当地夸大中考录取难度的谣言,相关人员及时用摆事实、列数据的方式进行澄清,同时提醒家长擦亮眼睛,不要被这些来路不明的谣言“绑架”。
当然,公开透明不只是走程序,而是做到实处、细处。比如,“中考照顾录取名单”虽然也公示了,但公示文件只能在教育机关内部和学校可以看到,广大学生及其家长是看不到的,这样的公示就不符合公开的要求,远没有达到透明的程度,难以让公众信服。但更为关键的问题仍然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决心与力度,即在逐步取消特长生加分政策的背景下,“照顾录取”政策是否还应该存在。
当然,提升招考公平程度,化解社会升学焦虑,治本之策还在于持之以恒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下大力气营造起点公平。只有在顶层设计上做好周密安排,在教育均衡上花大力气,在程序公平公正公开上下大功夫,让招考公平看得见、摸得着,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