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红
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梦幻漂流》正在热映,两个版本的漂流记,你信哪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跟一只孟加拉虎的奇异旅程,还是四个濒临绝境的人的弱肉强食?不同的人都能从影片中找到印证自己想法的细节。就像派的父亲所说,你从虎眼中看到的,是自己情绪心性的倒影。不同的版本,不过是你信仰的映射。
如果不是一年前在网络上转发批评时政的言论,大学生村官任建宇可能只是重庆彭水县的一个基层公务员,延续一个平凡的人生故事。可就在他公务员转正公示的第一天,他因言获罪,处以两年劳动教养。即使身陷囹圄,他仍然在一条底线上不动摇:认定自己没有违法现实。他在被解除劳动教养后说:“我当时希望被判刑,至少还能请律师,还有说理的地方,而劳教只有服从。”当这番话从一个25岁的年轻人嘴里说出,让人心酸,同时肃然起敬,“这是一个急需正义的时代,而你对权利的坚守就是正义之源”,因任建宇事件,改变现有劳教制度的呼声愈来愈急切,当个体成为中国法制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时,他的不幸与幸都是这个时代的,不幸的是刚好是他,饱受恐惧、失去自由、改变人生轨迹,承担了一个不合理制度的后果;幸运的是,他不是孤单的,社会上有那么多人为他疾呼,他没有因此成为制度下的一个悄无声息的牺牲品。正如他自己所说,“虽内心亦常存恐惧,但却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鼓舞着每个普通人像他那样坚守正义和权利。
人生有没有完美的版本?本月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郭晏均的离开让人唏嘘,也引发我们对父母与子女、人生平衡的多重反思。郭晏均一路读名校而来,走访了35个国家和地球两极,上西藏,下深海,非常精确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岁生日那天办完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并开始准备28岁在顶尖商学院生小孩的计划。这条完美的人生弧线并没有遮盖住她所面临的问题:童年过早地进入幼儿园导致孤单敏感、一直在按父母的标准循规蹈矩地生活、成立公司的决定不被父母支持……虽然没有人知道她离世的诱因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人生轨道给她的不快乐远远超过了留恋。在当今很多父母的眼里,经历远远比不上成功重要,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规划人生轨迹,可人生的味道,没有人可以替你去尝,当这种轨迹不能支撑下去时,必然带来怨恨和厌弃。对完美上瘾,定会有戛然而止的那天;越俎代庖,定会激起有力或者无力的反叛。
“学会克制”,“该放下时且放下”,“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你是否喜欢这样调子的人生版本?道理其实没错,这种“心灵鸡汤”似的人生教诲也曾风靡一时,火爆荧屏,但是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在传播儒家经典时,抛去了儒家现实批判的传统,用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安于现状寻求“个人坐标”,她的要害不在知识,而在思想。最近,其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电视业“军师”的于丹尴尬万分,在北大分享昆曲感受时被轰下台。且不论观众这样做是否妥当,但是这一现象有其多层原因。浅层来说,所谓“明星学者”,必然来来去去,其舞台不能永远保留热度,深层来说,大众对一些学者“全知全能”、任何领域都能置喙表示反感和质疑。学者“明星化”,本来也是悖论,如果思想和学识也能像商品一样策划,那你还能指望里面有多少干货?
每个人都在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生,每个版本的人生也都有其无限可能。就像少年派的名字(Pi,同圆周率π)一样,人生是一个无穷的无理数。你信哪个,取决于你坚守的信仰。信仰让你在劳顿中行走,你应当不怀疑地跟随与坚持,当你在疲倦不知时,他会让你停留休息,之后继续带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