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躬耕杏坛 仰望星空

[db:作者]  2012-12-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赵利剑 汪艳 王爱东

  北京市西城区,名师云集,首都乃至全国教育发展的高地。“十一五”时期,该区不断深入人才强教工程,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等扎实推进,教育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十二五”开局至今,该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人才强教、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等8项重点工程,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教育理念,强调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抓住新课改契机的同时,立足于课堂和学生,反作用力于教师——一批批教师走出北京,铸就了全国名师品牌。走近这些名师,我们看到了他们践行素质教育的身影,感受到课堂中师生旺盛的生命力,体验着孩子们对学习上瘾的快乐……本期,我们选取了3位西城区有代表性的名师,就他们对教育的无限追求、以人为本的大爱关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超的教育技术和艺术、创新性的教育实践等进行深挖,以飨读者。

  愿以术用致大道

  ——记北京四中历史高级教师赵利剑  

  学生眼里的赵利剑,幽默风趣,热情张扬,在课堂上永远是一副高亢、战斗的姿态,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强而有力的肢体语言,是很多学子心中最深刻的记忆。正是在这种激越姿态的带领下,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并乐意追随他去到历史的国度,寻幽探胜。然而,于赵利剑而言,这倒并不是理想中的自己。在他的自我构图中,理想的自己应该是一个重视教育之道的教师,善于借助教法的术用,来实现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之大道,并能够在自己的历史课堂中一以贯之。 

  教学风格形成于过程沉淀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是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老师。教无定法的另一内涵实际上是表示风格的多元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要说到赵利剑的风格,无论是同仁还是学生,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诙谐的语言、张扬的激情。“他是一个把生命与教学追求结合在一起的人。”有人曾这样评价。

  这样的风格,当然与赵利剑本身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息息相关。他是一个心胸极为宽广的人,打小就有英雄游侠,快意恩仇的劲儿,他清晰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是姥爷借来的《三国演义》,最喜欢的则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水浒传》。这决定了他年轻时的课堂风格自始至终开远辽阔,充满了浓烈的激情。“在初始阶段是好的”,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第一步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建立兴趣,通过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语言,他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年他也是因为兴趣使然,而走上了历史教师的岗位,因为兴趣而坚守,而探究,而有所成就。

  张扬是他的风格,也是最初级、最为表象的风格,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教法是术,年轻时曾热烈追求,及长,则有所不满”。在教育教学中术要有,但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甚至不是教的目的。教师的风格应该是在知识、素养基础上,融合了教师性格、个性的集萃。他提到一个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博学,要知纵横八万里,需晓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有政治、军事,有经济、文化,有民风、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存在明显的短板。少时,他便酷爱书,现在依然如此。“有癖好。习惯性地进行有目的、无目的的读书。”阅读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命里的烙印。他爱读书,同事们也都知道,“不读书的赵利剑,不是赵利剑”,在他们眼里,赵利剑就是个书虫。

  正因为好学、会学,在课堂上,历史事实、名人典故,赵利剑总能够信手拈来,学生赞之曰:大爱。以这样的学识为基础,赵利剑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便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疑问、困惑,乃至于善意的刁难,他都在谈笑之间解决。

  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激情张扬,学生则亲;睿智渊博,学生则服。这样的赵利剑,依然不能令自己满足。他在实践中苦苦思索着关于“道”的问题。他的历史教学追求化育涵养的文化功能,即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说:“教学的本质是教育,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格的完善。”这就是道,是他所向往的大境界。

  2001年9月12日,灰暗日子的第二天,赵利剑清楚记得那是周三上午,教室里有些嘈杂。当他走进课堂那一刹,所有的声音都停了下来,孩子们的目光期盼地望向他,他觉察到氛围的一点异样。学生们想了解“9·11”事件,想了解他对于事件的态度。赵利剑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他提议首先为遇难者默哀一分钟。接下来的四十几分钟,他完全抛开了课本,讲说生命的可贵与价值,讲说关于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的道理。他告诉学生即便有着摩擦,有着利益的冲突,但生命是平等的,情感是相通的。“这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是人类共同的悲伤。”这句话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原先那些幸灾乐祸的同学,在态度上也出现了积极的改变。后来有学生把这堂不一样的历史课,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其中就提到了自己情感态度的这种转变。赵利剑看到后,倍感欣慰。在他看来,这样的一堂历史课才是成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而言,了悟人性的价值更为崇高。”

  “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建立积极的世界观。”这是赵利剑的道。在他的履历里有很多可以拿来述说的东西:他培养出众多的学科榜首,自己是北京市历史学科市级学科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特聘指导教师,是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他曾多次开设全国、市、区级公开课,并获一等奖。“这些重要吗?”他笑着反问。当自己的教学能够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当学生学会了做人,敢于站在蒙昧者面前大声说出“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人格、生命为本。

  “学生在社会上能否取得成功,教师有时无能为力,但做人的成功,则需要教师敢承其事。”赵利剑说,“我的成功在于学生的真善美言行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

  英语,你好!

  ——记北京市第八中学英语教师汪艳

  “我希望我的教育超越时空,希望学生在五十岁、六十岁乃至于更大的年龄,回想到曾经有我这么一位英语老师,对他有过积极的影响。”开朗的汪艳老师语调一沉,“我从来不把高考看成终点。”在她看来,人生是一次长跑,教育也是,成功的教师不是光环萦绕、荣誉等身,而是能够把教育教学和学生的人生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让学生无论何时面对英语都能开心地大吼一声:英语,你好!

  守一份信念

  窗外的阳光暖暖的,照在树叶上,有明有暗,投射在心里,竟有点梦幻。校长问:“为什么选择这里?”年轻的教师说:“就一个原因:这里是素质教育校,我想当一辈子老师。”

  这是当年汪艳来北京八中应聘的场景,简短的一席对话,却足以解释汪艳所有的努力与坚持。

  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定位,心中有一份信念,人就会坚持,就会咬着牙走很远的路。老师们说汪艳的信念很单纯,就是“爱”,是二十多年不变的爱。“爱学生,爱教学,这就是我的风格”她狡黠地笑着说,“你爱了,学生才会爱教师,爱学习。”

  “爱”听起来无限温暖,但靠近观察的我们则发现,于施爱者而言还有另一番体验。因为爱,所以选择无悔的牺牲与奉献。年轻的汪艳较早成名,第一节英语教学大赛获全国一等奖的殊荣,让她一夜间成为教育界瞩目的焦点。当时,每天都能接到各种各样的电话:来这边讲座吧?来给我们上个公开课吧……在名、利面前,她看到很多人不再安静地从事教学,他们疲惫地奔跑于各个场所……汪艳对这些觉得很恐怖,她希望的自己不是世俗所追求的样子,她就想做一名普通的老师,安安稳稳地教书。她跑到校长面前说:“给我一间宁静的教室。”她如愿了,消失在公众的视线里,她的灵魂得享安宁。

  持一种思想

  认准了教师的唯一职责是教学,汪艳便开始在这方面下起了功夫。

  她的开朗、她的热情是先天的优势,她发挥到了极致。学生们说:“喜欢汪老师的课啊,那么富有激情,没有死记硬背的知识。”她的教学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借用课本的主题加以延伸为模块化的教学。今天讲网络常识,明天讲音乐、戏曲,是一个大杂烩,更是一个大舞台,使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舞台上的演员,充满了激情,呈现着自我。

  她特别反对以考代学的功利教学法,从不安排了周考、月考,让学生大呼:“过瘾!”是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上瘾。”别人最为头疼的英语课,让她教出了“花”来,她自己却谦逊地表示:“有什么呢?只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认清英语学科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谁都可以做得到,甚至更好。”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一门人文学科,所以它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承载着思想与文化。

  上她的英语课,学生能看到一幅壮丽的西方画卷在他们面前展开,美的、善的渗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处事。其实,在她的班级里,很多学生后来选择出国,但他们却从来不把英语简单地作为敲门砖来对待。因为从汪艳那里,他们找到了另一种学习的动机:学习西方文化,传播东方文化,萃取其长,为己所用。汪艳说:“英语跟语文何其相像,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都是一种思想与能力。”

  演一出好戏

  创新是一次艰难的救赎,奉献是一个充满痛的过程。在与传统的抗争中,汪艳镇定地坚持着。

  在别人的英语课讲重点、做海量习题时,她给学生讲故事,带他们做游戏。在她看来,英语是说的、用的,说得好、用得好才能学得好。但是,她的初次尝试失败了,看着一塌糊涂的学生成绩,她哭了。校长走到她跟前:“你做得很对,继续坚持自己的方向,成功了是你的,失败了是我的。”汪艳特别感谢校长、感谢八中,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与宽松环境,她不可能走这么远。通过她独特的教学方式效果凸显,每次考试都高出同类班级一二十分。

  她笑了,开心地说:“不容易啊!”多不容易?让学生爱上英语,让理科生对英语产生出激情,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一道难题,真令人欣慰!

  还记得上话剧专题,她想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导自演。当她满怀激情地说出自己想法时,科技实验班的孩子们一脸茫然,“高考不考话剧!”“我并没打算上中央戏剧学院。”……面对这样的情景,她依然坚信只要给他们舞台,让他们体验到表演的乐趣,他们就会喜欢。她压缩英语课容量,取消了几次应该的考试,为学生创作挤出时间,她说:“不希望你们多成功,上台吼两声就行。”看汪艳在那里又唱又跳地引导,孩子们说:“老师您可真专业。”她又一次成功了。当十几个主题深刻、表演生动的话剧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许多观赏的老师为之拍案,学生们的激情最大程度地激活了。他们笑着对她说:“老师,您可真业余。”“话剧在我心里种下了根,不是一个月,而是一生.我真的不想跟话剧说:再见,而想说:你好!”演英语话剧让学生们开朗起来,对英语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热情。

  汪艳说:“做老师,我不想做蜡烛,就愿做一根根火柴,点燃孩子自身的潜能,唤醒他们的灵魂,激活他们的热情。”再不用多说,她已然做到。

  美韵清风徐徐来

  ——记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美术教师王爱东  

  在校园里问起王爱东老师,学生们一个个抢着回答,“她啊,甜着呢;她的课,美着呢。”如此童真的回答让笔者微微一愣,不禁揣测起能把一堂课上的“既甜且美”的老师,该是多招孩子们喜欢。见面讨教做教师如何才能这样有魅力?王爱东呵呵一笑:“美术是美的啊!” 

  韵美风清

  在王爱东看来,自己的开朗、乐观,都是拜美术所赐。在研究美的过程中,她追求真实、追求美,“行为美一些、言语美一些、人格美一些”,整个人就会开朗很多。她告诉笔者,美术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并影响身心。“一身戾气的人,很难画出飘逸的山水。”王爱东就像她自己的专著《美韵清风》一样,是一幅“干净的工笔”,让周围的人也能感受到纯洁、温暖的力量。

  为了使所有孩子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健康成长,她用辅导学生获得的全部奖励买来美术参考书,添加美术用品;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区教委组织的各项美术比赛,咨询、报名、交画、辅导孩子等环节,她一力承担,学生想在假日完成作品,为了安全,她叮嘱孩子在家门口等着,自己开车接送。

  学生也被她的“美”所感染。教师节,两个已经毕业的孩子出现在校门口,和门口的门卫“死缠烂打”要见王老师,门卫告诉他们“可能已经走了。”“不会的,王老师肯定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带给王爱东一个特殊的礼物——仙人掌,并振振有词地解释:“知道您不收礼物,但它实在不能算是礼物。第一,我们觉得您就跟仙人掌一样坚强、有毅力,是我们的榜样。第二我们拿来并不是给您而是给学弟学妹用作写生的材料。”这一番“歪理”让王爱东感动。美术之美不仅是对于外在美的发现与创造,更多的是对心灵的陶冶,这就是美育的力量。学生们毕业了,却仍然感恩,一个短信、一个电话,令人动容。

  “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学生却总是记得我,我很欣慰。”王爱东无限感慨。

  大家带我一起走

  2007年10月26日,在区教委支持、组织下,以“智慧教师,生命课堂”为主题的王爱东美术教学专场研讨会如期举行。面对着众多的专家、老师,王爱东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为了这次研讨会顺利进行,教委、学校领导精心指导、同事们无私帮助、区美术学科教研员和各学科专家耐心辅导。她表示:这是对我专业教学的最高奖励,我感到无比激动。

  能有这样的成绩,王爱东觉得这是同事支持、团队带动的结果,她每次获表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在教学路上,是大家带着我一起走。”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要走得远,就要抱成一团,一起走。

  还记得刚来学校时,王爱东不过是个青涩的小姑娘,对于教师的概念也停留在课本上。是身边领导、教师的奉献精神让自己对这个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甚至影响到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原来教育是需要身体力行,用心去爱,用脑去研究的一项事业。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你需要什么,学校一定会全力支持。”每次想到杨校长对自己说过的这句话,王爱东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她说:“没有团体就没有个体。在这里,我切身体会到团队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而她也在团队中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作用。2006-2010年间,她承担了区美术跨校联合教研组组长工作,积极协助美术教研员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老师们分析教材、集体备课、主题研究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大赛……

  她说:“要懂得反哺与感恩。”

  让“美”伴学生成长

  “王老师,您也来了啊!”这天,王爱东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科技馆举办的科幻画比赛,一进科技馆就被一群中学生给包围了。她早就知道此次活动小学生、中学生都可以参加,却万没想到,升入中学后,孩子们依然对美术抱有浓厚的兴趣。

  画画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表达,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业压力的增加,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往往会趋于平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继续对美依然有一份纯真的向往和追求,美术老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王爱东对美术课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实验。

  她以美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感受生活的美好。“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你能看到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感受到不同风格的美。”一位学生这样告诉笔者。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可鉴赏、可评述的作品,丰富他们对美的认识。而为了收集这些作品,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就成为一种工作的常态。她说真的很累,“但只要想到第二天孩子们惊奇的眼神,就充满了干劲。”不仅是欣赏美,她知道更重要的是要带着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她展示给学生各种绘画技巧,引导他们通过对美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表现美的能力。“技能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情感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源动力,同时情感能通过艺术创作得到进一步升华。”对美的展示不仅仅是技巧,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追本溯源,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感,王爱东希望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动机,把创造美变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本版撰文房萍)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07-19/119926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