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万水千山不辞远 姹紫嫣红总关情

[db:作者]  2012-12-1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学校领导合影

  “你是神奇的雄鹰/翱翔在武陵山呐/你是蓬勃的朝阳/升腾在清江边呐/我的湖北民族学院/九州同窗四海并肩……”这首校歌的名字叫《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旋律为我们勾勒出一所高校的青春活力与豪迈情怀。湖北民族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湖北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综合性、多学科、多层次的省属普通高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中部六省和武陵山片区唯一一所省属民族院校。

  湖北民族学院有桂花园、舞阳和土桥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725.5亩。其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1989年经国家教委验收后正式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1998年与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如今的学校。

  建校70余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形成了较为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富有特色、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鲜明地彰显了湖北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并在全国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湖北民族学院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湖北民族地区和武陵山片区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民族文化的传承纽带、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心、民族团结的示范窗口,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培养篇

  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

  人才培养宗旨、特色和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建校70余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特别是为湖北民族地区、武陵山片区和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众所周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中确定为主战场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引进人才特别困难,能够下到基层、留得住、干得好、用得上的人才,主要来自于湖北民族学院。据有关资料统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0%的医疗卫生人员、初中以上教师、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都毕业于该学院。

  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培养大批既熟悉民族文化传统,又熟练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人才,为湖北民族地区以及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了特殊的政治作用。

  学校长期坚持把合格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民族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展成有特点、有特长的多面手,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近5年来,学校应届毕业生考取全国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居同类高校的前列。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公开出版个人作品44部。

  2007年、2011年在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上,学校运动员共取得5金、3银、3铜的好成绩。2008年,该校学子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2009年,21名学生参演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此外,学校还培养出了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肖忠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的基层支医优秀学子平慧强、身患尿毒症仍在山区支教的教师程靖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学科建设篇

  在特色培育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学科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湖北民族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学科集群发展战略。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应用”的原则,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来,学校通过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力度,拓宽专业口径,转换培养方向,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在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上下功夫,增强了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其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根据民族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求,在原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教育专业基础上,增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师资。二、根据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为基层培养医药卫生人才。三、根据民族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实际和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需要,服务湖北民族地区、武陵山片区生态工程建设,增设了园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等专业。四、为适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学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五、随着国家对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学校开设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培养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六、根据民族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和发展支柱产业的需要,加强工科学科建设,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与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应用型专业,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

  通过一代代人的辛苦砥砺,湖北民族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有民族学、林学、中医学3个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十二五”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一级学科“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两个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科学研究篇

  打造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湖北民族学院是坐落在武陵山片区的一所民族高等院校,鉴于办学定位,学校自觉承担起了保护、挖掘、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成为繁荣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重要力量,特别在民族学科中的土家族研究领域,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确立了全国土家族研究领域中心地位,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988人,兼职教师237人(含外籍教师7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24人,其中博士95人,另有在读博士9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6人,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6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7人,聘有“楚天学者”3人。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增强了科研实力。近5年来,学校科研人员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8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1项。累计科研经费达到8796.88万元。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6个。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2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两项。出版专著107部,在国内外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522篇。

  科研过程中,学校利用地处土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彰显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高度重视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社会发展、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医药、民族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成为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为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和社会形态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构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服务篇

  利用特色优势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众多高校的三大主要任务。多年来,湖北民族学院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地方资源,通过调查研究、政策建议、科技服务等方式,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成立了武陵山区域发展与减贫研究院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湖北民族地区和武陵山片区,就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机械化发展、农村医疗改革、恩施州交通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开展课题研究,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全国人代会向国家建言献策,取得较好效果。比如,关于加强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得到国务院的采纳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实施,全国民族院校建设项目已于2010年实施,中西部地方院校振兴行动计划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多条贯通恩施的高速公路、铁路获准修建,巴东县新城黄土坡因存在滑坡隐患得以搬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得到完善,恩施州八县、市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域等等,为湖北民族地区、武陵山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与此同时,学校紧扣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发挥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作用,鼓励和调动广大教师、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不断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提升本地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帮助龙头企业形成特色和优势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学校已与恩施州八县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湖北烟草、武汉健民药业等60多家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科技成果被采用200余项,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此外,学校广大科研人员把技术推广到广阔的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三万”活动,组织科技下乡,送医送药到农村、到社区,无偿地向农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的供求信息,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自2004年始,学校积极相应湖北省实施的“资教”计划,迄今累计已有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到湖北省各县市资教,为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

  回首过去,感慨万千。湖北民族学院凭借辉煌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及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湖北民族学院将努力适应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战略,积极响应湖北省实施“科教兴鄂”、“人才强省”和“两圈一带”战略、加快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沿着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行! (张跃志 许冯冯)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07-19/119940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