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更新,社会对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严格,要求也愈来愈高。大学的几年时光稍纵即逝,搞好新生教育,是使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准确定位人生,完善人格修养,培养综合素质,从而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新生教育存在着思想陈旧、方法单一、形式化严重等突出问题。《中国青年报》2011年8月的一篇报道表明,国内高校在新生教育方面的缺失,导致新生入学面临诸多适应问题。相关专家分析说,国内的高中教学方式和大学教学方式差距较大。进入大学后,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师生之间不频繁的沟通模式和不经常出现的学习反馈,都会让一些新生感到难以适应。
缺乏实效的新生教育,不仅导致了“迷茫大一”现象的普遍存在,甚至成为制约中国大学生成才的瓶颈。如何破除新生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已成为阻碍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中国西部的成都平原上,一所建校不过11年的独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却在这一难题上“闯”出了一条破题之路。广阔的教育时空,人性化的教育手段,丰富的教育活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新生教育,不但别具创意,而且卓有成效!
“我们的新生教育,不但要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要让他们了解四川、爱上四川;要让他们有勇气展现自己的才华,站在最亮丽的舞台上;还要让他们更加坚定立志成才的信心,树立起健康的人生态度。”电子科大成都学院院长罗正祥说。
就让我们走进这所美丽的学校,看看这里别具一格的新生教育。
那些贴近人心的交流
去年7月底,刘独倚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加入了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文理系专门迎新生的QQ群。当时,作为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新生的他,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充满了问号”。
“因为录取通知书上写着这个群的号码,邀请新生加入,我就下意识地加入了。”刘独倚回忆道,“我当时就是想看看群里面有没有师兄师姐,问问他们学校到底在哪里。”
然而,当他进入QQ群后却发现,里面不仅有自己未来的辅导员翟周位、班主任聂丛,还有系学生科科长凌煜杰。“他们都是实名在线,所以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不期然地遇见自己未来的师长,刘独倚吃了一惊,心情顿时有些惶恐起来。
“欢迎新同学!……”此时,老师们问候的话语闪现在了电脑屏幕上,刘独倚突然发现,自己内心不再惶恐,而代之以一丝丝的暖意。“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这10个陌生的字眼,也开始变得温暖和亲切起来。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刘独倚没事就“泡”在这个QQ群里,学校地理位置在哪里,报到需要带什么,第一学期要开什么课,英语专业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问题都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我们的新生教育,并不是从学生走进校园那一天才开始的,而是始于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尹彤说。据她介绍,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把新生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教育问题来研究,始于2008年。“起初,把新生教育向入校前延伸,主要是为了稳定学生到校的报到率,但做了后才意外地发现,这样做能让新生们真正地受益,纪律好了,秩序好了,管理起来也轻松了。”
于是,通过QQ群、微博等网络手段,将新生教育向入学前延伸的做法,就这么固定了下来,成为成都学院的一项惯例。
为了让这种新生QQ群更具有针对性,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每年会依据系科和专业的不同,分别建立QQ群。“小的系科每个系建立一个群,大的系科就分专业,每个专业建一个。”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张智说。
每个群都有其官方负责人——辅导员和“导生”。“导生”主要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和辅导员相比,他们往往更贴近新生的心,也更容易得到信任。除了QQ群外,学院学工处还有官方微博,会在假期中不定期地向新生发布官方消息。
每个考入成都学院的新生,在收到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都会在通知书上看到属于自己系科或专业的QQ群号,以及学院学工处的官方微博。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就可以进入这个QQ群,了解学校,了解大学生活。
“从7月底算起,我们的新生教育提前了1个月。这一个月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是新生们渴望了解学校、了解大学生活的‘关键期’!”副院长尹彤说,“抓住了这一个月,会让我们在后面的一年甚至4年里事半功倍。”
那门深入人心的课程
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有一门专门针对新生的必修课——《大学生人文素养》,每周一次,有专门的教材,有正规的考试,学分是2分。教学内容一共有12章,分两学期上完,再加上1次时事热点课和1次讨论课,每学期一共是8次课,其中既有“走进大学”、“青年与党”、“安全你我”等传统内容,也有“爱我四川”、“走近国学”、“恋爱与性”等更贴近“90后”学生的新内容。“实际上这门课可以等同于一系列讲座,针对性很强,教师并不会严格按照书本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学生工作处处长张智坦言。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诞生,起源于前些年举办的针对新生的系列讲座。2008年,学院学生规模突破了万人,因为学生过多,讲座的举办变得难以为继,副院长尹彤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过去的讲座系列化、课程化,创立一门针对新生的课程呢?尹彤把这个想法向院长罗正祥汇报后,迅速获得了支持。于是,尹彤找来了学工处的老师们,大家集思广益,迅速制定了一套教学计划。
“针对大一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同时又把他们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纳入,最终我们确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方案,包括适应教育、乡土文化教育、党史教育、心理健康、感恩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等内容。”尹彤回忆说。“由于当时参与的教师比较多,而时间又紧,于是就分头准备,每个人负责一个方面的内容。没想到这种不断换老师的教学方式反而很受欢迎。”
最开始,这门课没有教材,教师们主要靠自己收集资料来上课。学生反映良好。到了2010年,副院长尹彤组织大家编写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材,并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门别具一格的创新课变得规范起来,也引起了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门课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贴近新生的内心,因为“只有深入人心才能确保其教学的有效性。”尹彤经常这样提醒授课教师。从诞生那一天开始,课的内容和方式总是处在不断的调整中,“我们会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或者修改教学计划,以确保其针对性。”
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新生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居于核心地位。在院长罗正祥看来,这门课程大大拓展了传统新生入学教育的时空,实现了入学教育和常规教育的无缝对接——在时间上,传统的教育最多持续一个月,结果很多学生还没适应就结束了,而“人文素养”课程却把这一过程延长到了一学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内容上,传统的教育只涉及适应大学生活这一狭窄的领域,而“人文素养”整合了各方面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方式上,传统的教育主要依托学工处、辅导员来完成,方式比较单一,而“人文素养”则采取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的方式,显然更为有效。
那些激动人心的活动
除了入学前的QQ群、微博交流,以及创设《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新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学年初,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尹彤会带领着学生工作处的教师制定“大一学生教育实施方案”。在这份方案中,不但有入校集中教育阶段的军训动员大会、班团建设、院(系)情座谈会、心理测试等较为常规的活动,还有新生运动会、新生辩论赛、迎新晚会等专门针对新生的实践教育活动,以及系主任谈专业、专家讲专业、行业人士说专业、参观实习实训基地等专业类活动。这几类活动层次分明、互为补充,不但确保了大一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而且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因此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比如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被学生们称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春晚,在一届届新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形艺术系2010级学生李思洪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在两年前的迎新晚会上,平时一本正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们,通过cosplay的方式向新生们展现了自己青春活力的一面。“当时突然觉得,老师们好可爱好亲切哦!”李思洪笑着说,“晚会下来我就敢和辅导员开玩笑了!”
像迎新晚会这样的活动,不但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还直接鼓舞着大一新生投身到大学生活的“滚滚洪流”中去。每年迎新晚会后,是新生加入社团最为踊跃的时候。
2012年7月,由学院主研的课题《独立学院新生教育研究》,被列入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专项)研究课题。相信随着这项课题的深入研究,学院的新生教育将“更上一层楼”,从而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飞速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子们充实而顺利地度过大一,不但是大学4年的良好开端,更是他们开启美好人生的重要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创新新生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既是建校11周年后管理和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有力表现,又是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号召的重要实践。
一个愉快的开始,一个充实的大学,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是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给莘莘学子们许下的郑重而美好的承诺。(白 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