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皖南,梅雨连绵,山色空蒙,谢裕大董事长谢一平站在公司门口张望,古铜色的脸上隐隐透着担忧和期待,路上有几处塌方,不知道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能不能顺利赶过来?
这时,他看见有两辆车由远及近,缓缓开过来,眼睛刹那放出光彩,含着笑意快步上前,握住安徽农大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张正竹的手。从掌心传来的力量安稳可靠,一如13年前的第一次握手。
“多亏了你们的帮忙,今年3个月生产1800吨茶叶,这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谢一平满怀豪情地说,“现在我不仅想把茶叶做大做强,还想走向世界,让外国人也尝尝中国的好茶。”
筑梦茶叶强国,不仅是谢一平萦绕心头的念想,也是安徽农大教授们上下求索、潜心钻研的目标。
破解茶树基因的秘密
“这是今年的新茶,大家尝尝!”
沏一壶茶,室内香气袅袅,抿一口细品,独特的芬芳迅速在口齿间弥漫,真是惬意。不过,对于张正竹来说,一片小小的茶叶带来的更多是思考,这茶是什么味道?有哪些次生代谢产物?它们又是怎样影响茶品质的?
时间追溯到2009年5月,安徽农大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深思熟虑,决定启动茶树基因组研究,来改变因缺少高质量茶树基因组序列而无法开展分子辅助育种的现状。
10年艰辛探索,茶的基础研究高歌猛进。2016年,安徽农大研究发现,与其他茶类相比,夏秋季原料加工成的黄大茶具有显著的降血糖、降血脂和减肥等功效,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为开发以健康为导向的功能性茶叶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大茶原料粗老、加工粗放、包装简陋,一直是上不了台面的低档大路货,现在有了技术的加持,竟成为电商网店的热销品。”抱儿钟秀公司没想到通过与安徽农大的合作,短短9年间,自己会从一个新成立的小茶企快速发展成为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和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2018年,公司就生产各类黄茶26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
此外,安徽农大还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证实了儿茶素合成途径的存在;2018年4月,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等相关研究团队,破解了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之后,以茶树基因组图谱为框架,系统构建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茶树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平台,成功实现了茶树组学大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科研拓展茶产业市场优势
在全球茶叶产业中,我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分别达到60%、46%和35%,是当之无愧的茶业第一大国。然而,2016年,中国近7万家茶企的出口总额还不及立顿全球销售总额的一半。坊间因此戏称“7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
“中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彰而不显!”安徽农大校长夏涛感慨道,“这样会带来许多问题,一是产业化程度低、品种良种化不达标;二是消费者易对质量安全产生怀疑;三是龙头企业树不起来,缺少对品牌化的市场话语权和掌控能力。”
茶产业要把资源优势变为最后的市场优势,必须插上科研的翅膀。“十五”期间,安徽农大研建国内外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开启了我国茶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先河;“十一五”期间,学校与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首台国产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并示范应用,一举打破了日本和韩国对我国茶叶色选机市场的垄断,并逐渐占领了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近年来,还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与品质控制中,先后开发出系列茶叶品控装备,为茶叶生产全程数字化品质控制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安徽农大还与谢裕大、祁红茶业、汪满田等20多家省内茶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新产品开发等。谈到安徽农大,祥源茶业祁红公司副总经理陆国富充满了感激之情:“没有高校的技术支持,就没有企业的今天!”
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最后进入市场,科技研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使产业提质增效。这些年来,安徽农大为一些地方政府制定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供实施技术支撑。规划实施后,黄山市茶叶农业产值由5.2亿元增长到13.5亿元,信阳市茶叶总产值由8.44亿元增长到77.2亿元。
推动茶文化走出国门
2018年,我国茶叶产量261万吨,出口仅36.5万吨,且以低货值的炒青和红茶为主,多面向东欧和非洲等不发达地区。换而言之,大部分外国人没能喝到中国的好茶。原因何在?
“在阿塞拜疆,我经常看见当地人在茶里加点花草,挤点柠檬汁,添点糖和奶,这些添加物完全掩盖了茶香!”安徽农大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谢忠稳认为,这样的饮茶习惯让好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挤压了高档茶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要大力宣传中国茶文化,挖掘东西方都认同的茶文化精髓,倡导不加糖、不加奶的清饮饮茶方式。”
宛晓春认为一流企业做标准,既然想做茶叶强国,如果在标准方面没有话语权、主动权是不行的。近5年来,他先后3次作为代表团团长参加ISO/TC34/SC8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并担任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茶工作组召集人,4项茶叶国际标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扭转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方面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茶产业插上科技和文化两个翅膀,这样就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夏涛认为,国外对中国茶文化知之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叶销量。为此,安徽农大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2000年,学校成立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之后创立四年制茶学专业茶文化与贸易方向,编写出版系列茶文化教材,培养茶文化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2016年,依托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教育部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先后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组建联合研究中心,与新泽西州立大学、马歇尔大学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2018年,主办“首届可可、咖啡和茶国际(亚洲)学术大会”,与9个“一带一路”沿线产茶国代表开展科技交流,与俄罗斯、阿塞拜疆、印度相关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10年前,宛晓春在启动茶树基因组研究时说:“茶树是起源于中国的物种,我们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
10年后,驻扎在安徽农大皖南综合试验站的茶学专家们正带领学生,指导当地茶农修剪枝条、科学施肥,为下一季采茶做准备。阳光之下,刚刚经过雨水沐浴的茶叶上露珠滚动,闪烁着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