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训石
丰富多彩的育人环境
每年举办元旦文艺晚会
学生晨读活动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中心
地处“老、少、边、穷、山、库”的国家级别贫困区,却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实现了从一所普通中职学校向自治区重点、自治区示范、国家级别重点中职学校的华丽转身;作为工业基础薄弱、财政困难、人才资源匮乏的偏远民族地区一所职业学校,何以成为广西教学质量提升较快的中职学校?何以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典范?其改革探索的背后,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启示?让我们把视线转向广西,看——
河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这里物华天宝,风光无限,素有“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的美称。河池,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战斗过的地方。
河池是“老、少、边、穷、山、库”地区,是国家级别贫困地区,工业薄弱,财政困难,人才奇缺。
然而,你能想到吗?2008年由4所极其困难的学校整合组建而成的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仅两年时间,就由一所普通中职学校改革发展成为自治区重点、自治区示范、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年便成为立项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你能想象吗?连招聘本科专业课教师都困难的学校,能够打造出一支全区一流的教师队伍,高级讲师从整合时6人增加到94人;2018年中职学校高级职称评定实现两个全区之冠,正高通过4人,排全区首位;副高职称通过9人,正副高级通过人数居全区首位。
您能想象吗?这所学校从过去师生从不敢参加技能大赛,到成为目前广西参加国赛、区赛获奖大户,进入全区前列,成为广西教学质量提升很快的中职学校。
更让您无法想到的是:2018年,广西对32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进行重新评估,开展自治区“星级”学校认定工作,全区只有8所被认定为“五星级”学校,河池市职教中心学校以第四名成绩进入了前列阵容。去年广西成立60周年大庆,学校成为广西仅有的得到中央代表团慰问的职业学校,学校给中央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美好印象。
翻开学校改革发展10年的历史档案,一个个烫金的奖牌奖杯扑面而来: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扶贫培训先进单位、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五星级”学校、教育部门首批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全国中职学校德育活动课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学校校长被国家六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一所中职学校,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她有着怎样的发展秘诀?
强势突围
实现融合发展 求解1+1>2的办学效应
河池机电工程学校、财经学校、民族中专、经贸学校作为河池市直属中专学校,由于各种原因,4所学校陷入十分艰难的发展困境,有的面临生存危机,有的已经招不到学生。2008年9月,河池市政府部门作出整合4所中职学校组建“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重大决策。
整合4所前途渺茫的学校谈何容易,当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能够整合成功。教职工缺乏信心,徘徊观望甚至情绪消极;再加上校区分散,像一盘散沙。河池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整合发展,作为坚强后盾,委派年富力强的市委副秘书长韦伟松担任学校党政一把手。
整合之初,各校区基础设施破旧,教学设备落后。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河池市政府部门拨款770万元用于校区改造,涉及校舍维修、实训室建设、校园美化绿化、办公设备等项目。经过3个月实施,各校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让师生感受了整合带来的实在变化,对发展前景有了信心。
在市政府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开拓创新、运筹帷幄,整合组建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2009年底实现了人、财、物和专业的高效整合,为学校的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整合工作成效得到自治区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称赞是“广西职教攻坚教育资源整合的成功典范”。
原4所学校占地面积小,分散在不同区域,制约着学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在河池市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统筹协调各部门全力支持学校发展,新校区项目得到立项建设。在校长韦伟松和班子的强力推进下,学校克服资金、征地拆迁、建设施工的重重困难,仅用两年多时间,新校区一期工程便竣工,创造了两年半完成计划5年建成的创举。2013年5月,新校区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基础设施上了一个大台阶。
10年来,学校争取到党中央、自治区及市政府部门支持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建设资金达8亿元,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学校教学设备总值从组建时的1200余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3亿元。
光有大楼,有先进的设施设备,还远远不够,必须抢抓机遇,创建学校品牌。整合时,学校没有自治区示范专业。2009年7月,学校抓住自治区示范专业评估的机遇,集聚全校之力,申报的电子技术应用、会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4个专业获得通过,结束了学校没有自治区示范专业的历史。
学校不断抢抓机遇,仅两年时间,先后创建了自治区重点、自治区示范、国家级别重点中职学校,实现了“两年三级跳”的发展奇迹。2011年,国家教育部门启动第二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学校毅然作出申报国家示范学校的重大决策。当时很多人不敢相信,一个刚刚整合两年的学校有多大实力能够成功申报,学校就立誓“把不可能变成可能”。2011年7月,学校顺利通过初审答辩,最终以广西第二名的成绩正式成为立项建设学校。
2012年6月,学校全面实施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学校内涵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经过两年多建设,2015年学校正式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验收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8年学校又被广西认定为“五星级”学校,翻开了学校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可以看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与学校主要领导的思想引领和目标理念前卫分不开的。早在建校之初,学校校长就提出了“以生为本,育人为先,质量第一,从严治校”的治校思想,提出“身心健康,素质良好,技能精湛”的学生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发展目标,整合初期,提出“加大整合力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年整合成功后,又提出“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全力打造品牌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校后,提出“立足河池,唱红广西,名扬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并提出今后5年的“1234567”发展思路。
学校校长韦伟松接受采访时指出:“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创造出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国家政策及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市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得益于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抢抓机遇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得益于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融合发展,得益于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和始终昂扬的精神状态。”
锁住关键
强化队伍建设 补齐跨越发展的能力“短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整合伊始,整个师资队伍无论数量和质量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多,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单一型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教师外出学习少,思想观念落后。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推进队伍建设,学校班子没少花心思、想办法,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实施“五大工程”,即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双师团队工程、新老教师结对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打造名师队伍工程;推出“五大保障机制”,即高级职称奖励制度、双师教师奖励制度、企业人才引进制度、教师业绩考评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这两项措施为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两大“法宝”。
2012年以来,学校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师资培训,通过“送出去,走进来,校内培训”等方式强力推进师资培训,教师的能力全面提升,队伍建设成效突出。目前,高级职称教师从整合时6人增加到现在94人,高级技师25人,广西名师3人,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48人,河池市技术能手2人,区教育部门认定“双师型”教师170人。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33项,全区一等奖56项、二等奖75项;参加广西中职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文化课教学技能比赛、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等共荣获14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
实际上,此前学校教科研的基础薄弱。学校整合之时,原4所学校承担的自治区教改课题只有3项,教研工作仅仅停留在教研组开开会、听听课、评评课,教师的论文也很少,教师的教研水平低。为此,学校全面推进“全员教研”活动,以教改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2010年,学校主要领导亲自申报做课题,很好地带动教师申报自治区教改课题,当年学校就取得3个自治区一级课题立项的历史性突破。此后,学校每年申报的课题数都逐年递增,参与教改课题研究的人数也从整合时不到20人,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人,学校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级课题从3项增加到目前70项;教师编写出版教材39本、专著3本;发表论文616篇,获自治区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排名全区前列。
学校党委书记黄丹峻对师资队伍建设深有感触:“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依靠的就是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没有这样一支优秀队伍,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目光深远
以信息化为牵引 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2009年刚整合时,学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高度重视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每位教师配置一台新电脑,成为当时轰动当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2年以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并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按照“整体规划、需求导向、分步实施、重在应用”的建设原则,建成一个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适合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基础平台,构建了“一平三端”(教学管理云平台、教师端、学生端、管理端)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学校投入200多万元为120间教室全部安装了先进的大屏幕互动智能平板电脑,并与网络中心连接,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校教学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转变为全新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存储、教学互动方式、教学过程评价的变迁,学校成为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示范。
目前,学校在办公、教学、学生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了信息化,还自主开发了学生技能抽查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教学满意度测评系统、移动办公平台系统、教师订餐管理系统等特色应用系统,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教学质量也全面提高。学生参加技能比赛从无到有,获全国三等奖6项,全区一等奖61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166项,学校成为全区教学质量提升更快的中职学校。
育人为先
坚持立德树人 扎实推进学生德育工作
走进这所学校校园,近20米宽的校名石背面“为学生的幸福铺路”8个大字赫然醒目,这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宽阔的广场右边矗立着一块高4米多的绿皮石,上面镌刻着 “立德、立行、立技、立业”的校训,它集中呈现着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
依托特色的文化氛围,学校提出了“三心四爱五育人”(即良心、信心、责任心,爱自己、爱家庭、爱学校、爱国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以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美丽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文化校园、幸福校园的“七个校园”建设为目标,全面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程,构建了传统文化塑精神、民族文化树自信、校园文化修品行、军旅文化育作风、红色文化强信念、职业文化育匠心的文化育人理念,开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进校园活动、诵读经典晨读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园文化之旅、国旗下的讲话等教育活动,并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开创了德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根植于丰厚而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土壤,树立“携手共话民族美、匠心同筑传承路”的教育理念,建成广西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发中心、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展示中心、谭秀仙马尾绣工作室、罗华清仫佬族剪纸工作室等,深入开展“壮族三月三”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构建政校行企长效合作机制,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非遗活态传承大舞台,设置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实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与非遗活态传承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民族文化创新育人模式。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春。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全区文明风采比赛成绩优异,荣获全国一等奖36个、二等奖58个;自治区一等奖213个、二等奖312个,学校被教育部门授予“卓越组织奖”称号;有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中职生”,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最美中职生”,5名学生获“广西新时代刘三姐”称号。2017年学校成功承办全国中职学校德育活动课现场交流会,德育工作得到全国德育工作委员会高度评价。学校成为教育部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全国中职德育活动课实验基地学校”。
开门办学
推进产教融合 与产业牵手同跳“交谊舞”
学校始终坚持开门办学,结合河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大胆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色之路。韦伟松校长多次告诫大家:“不开门办学没有未来,不服务地方经济死路一条。”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跟踪地方产业发展和需求变化,调整专业结构,集聚优质办学资源,打造优势专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机电专业对接河池矿山机械产业,通过本校、外校、企业三方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形成跨区域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企业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有效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会计专业围绕会计就业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以学生毕业即就业为目标,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分阶段职业岗位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学岗不分的培养模式,实现与用人需求的对接,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专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区内外企业考察交流,与80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2010年,学校与河池市德智教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校内开设服装厂,作为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18年,与幼教机构合作园合作在校内创办了河池市爱童幼儿园,作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
几年来,学校与多家企业实现深度合作,累计投资2500多万元在校内办企业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全区一流的家政培训服务中心,成立了会计服务有限公司、汽车修理厂、电商基地等多家实体企业。解决课程与岗位脱节的问题,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学校毕业生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学生能够全部就业,就业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学校不断创新社会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党建+教育扶贫”培训工程,构建了“四精准,四共同”就业扶贫培训模式,实施“精准招生+精准培训+精准考核+精准就业”一条龙培训服务。政校行企协同做到共建、共培、共管、共赢,突出党建引领,融“扶志、扶智、扶德及感恩教育”于一体,显著提升了扶贫培训针对性和教育质量。10年累计培训农民工、企业员工达5万多人次,帮助4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为河池脱贫攻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荣获全区扶贫培训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韦伟松校长始终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河池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发展职业教育更基本的就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改革发展10年辉煌成就的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河池职教人”筚路蓝缕的艰辛过往,也看到了他们乘着中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东风,不断书写传奇的奋进之笔!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路口,今天的“河池职教人”正在朝着理想的航向,继续发力,扬帆出发,踏上新时代的新征程!(覃志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