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自认读书多年,甚至接受过高等教育,“很懂教育”。试问:读过教育学专业吗?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吗?接受过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吗?果真“教育无学”,为何那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诸多困惑和焦虑,苦苦无解?
没有家庭教育的教育注定是残缺的,而家长盲目参与的家庭教育则注定事倍功半。笔者有这样的感慨,与最近几则教育热点新闻有关。
其中很火的一条,与时令有关。江南春来早,杭州城已步入春雨绵绵的时节。日前,当地某小学一位吴姓副校长给全校600多位家长陆续发了3条短信,大意是强调,“下雨天将不允许家长进校园接送孩子”“孩子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尴尬的是,短信发出后,她只收到了两位一年级家长的回复。
原来,当天上午有雨,吴副校长在校门口看到,走进校门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是一手搀着孩子,一手撑着伞,还背着沉重的书包。到了教学楼,几个孩子坐在凳子上跷着腿聊天,前面是爸爸妈妈,甚至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或蹲或跪,替孩子换好鞋子,再目送他们走进教室。
这让吴副校长感到惊诧而难以接受,于是有了上述发短信一事。而家长们反应之冷淡,更是让她感慨:做了一件不受家长欢迎的事。的确,家校沟通有时是不顺畅甚至艰难的,不少家长内心的想法是:家庭教育是家长的事,不需要学校和教师过多置喙,否则就是“越位”。
但当角色互换,每当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了不同意见,一些家长却全然忘了什么是“界限”。家长当然有对学校教育发表意见的自由和权利,但在实际中,不少家长的意见却流于草率、肤浅。前不久,一场因为性教育教材引发的争议,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杭州萧山,一位小学生将需要老师辅导的《珍爱生命》当作课外读物带回家,在母亲面前大声读出了二年级下册的部分内容:“爸爸的阴茎放入妈妈的阴道。”母亲听后震惊。然后,她将书中的生殖器示意图和另一则防性侵故事,拍照片发到了网上。接踵而至的,是网上一大批家长的声讨乃至怒骂。
针对部分家长对教材“太直白”“下流”的质疑,教材编写方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回应称,“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事实上,这本得到国内权威专家普遍认可、赞誉的教材,进入基层学校已数年。《珍爱生命》中,大篇幅讲述了平等独立、尊重他人作决定以及性不可耻等内容。一些家长却因对其中的个别图片和案例不满而群起攻之,让不少教育界人士颇感寒心。
上述两个案例,与其说部分家长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不如说他们对专业的教育行为缺乏基本的信任与敬畏,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理解看待教育;而只要与自身固有想法不一致,轻则不予理睬,重则批评谩骂。抛开具体争议的是非对错不论,部分家长这种不合作、不交流,一有分歧就怒气冲天的态度,“我的看法就是对的”“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虚妄,让家校之间如何合作?
如果说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乱作为,还有一些家长就是不作为。据《北京晚报》报道,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近1000万孩子受到意外伤害。而这些伤害事件中,大多数与监护人的疏忽失职有关。这就是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多重困境:家长要么不管孩子,想管的又管不好,管不好还不听劝,更不许别人插手。
归根结底,一些家长自认读书多年,甚至接受过高等教育,“很懂教育”。试问这些家长:读过教育学专业吗?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吗?接受过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吗?果真“教育无学”,为何那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诸多困惑和焦虑,苦苦无解?
正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不少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呼吁,应将家庭教育学纳入高校必修课,研发专门教材,配备专业教师,让年轻一代系统地接受“怎样做父母”的教育,避免将来“无证上岗”。如此,才有希望改变家庭教育“重教不会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