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其中第六条明确规定:“银行金融机构应遵循审慎原则向学生发放信用卡……向经查已满18周岁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据悉,招行、中信等国内多家银行已经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有的银行则提高了办卡的门槛。对此多家银行表示,较高的不良率是导致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暂时停办的主要原因。这背后的真实情况如何?究竟谁该为大学生“信用”买单?
校园滥发卡终酿信用“危机”
“招行已经打过三次电话了,但是学生毕业了,手机又停机,我也没办法通知到他。”武汉某大学辅导员毛老师已经连续接到三次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打来的电话,称他所带2009届毕业生小陈的信用卡欠款2000多元。
从2005年年底开始,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国内银行陆续推出学生信用卡业务,一时风靡大学校园,一个学生同时拥有三四张信用卡的现象并不少见。记者了解到,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某班级共37人,其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至少拥有一张信用卡,多人同时拥有三四家银行的信用卡。
大学生毕业离校后信用卡欠费的现象并不罕见。近日,北京宣武法院受理了最大一批信用卡欠费案,210名成为被告的欠费卡主中有1/4为大学生,且多数被告人毕业离校后已不知去向。大学生持卡人对信用卡认识不清、年费拖欠、还款意识淡薄等现象已经凸显。
“大学生还没有稳定收入,向他们发放信用卡的确会有较大的风险。”工商银行北京颐和园路营业部客户经理张伟说,“工商银行对大学生的信用卡业务一直只针对部分大学的在校生,其他高校学生申请获批的可能性很小。”
大学生冲动办卡信用意识薄弱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大二的小曹于2007年开学时在学校办了3张信用卡,之后从未开通其中任何一张,3张卡都处于“睡眠”状态。在听说信用卡即使不激活也会在一年后产生年费,并由此产生滞纳金从而影响个人信用后,她赶紧把3张卡全部注销。“我当初是冲着办卡有礼品去的,我当时也担心不开通卡会对个人信用有影响,办卡的业务员说不会有任何问题,我才放心办了卡。”她说。
银行在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推广期,的确存在业务介绍含糊、资格审查不严等问题,甚至发生过大学生身份被人冒用后,持卡人恶意高额透支的现象。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罗宏说:“由于信用卡业务在国内还不够成熟,并且个别银行通过代办卡机构甚至多层次代理进行业务推广,产生了很多个人信息不真实、冒名办卡,办后立即销卡、睡眠卡等问题,这对信用卡市场的秩序产生了极不好的影响。”
“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就等于可以无利息借一个月钱,而且用信用卡刷卡消费方便又时尚,何乐而不为?”2009届大学毕业生杨森已经使用招商银行的Young卡近3年,无任何不良记录,现已顺利将校园卡转为招行标准信用卡。他表示:“以后还继续用信用卡,简单方便,还能积累信用,对今后贷款买房买车都有好处。”
然而对于大学生使用信用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陈露并不赞成:“大学生大多数仍然是在花家长的钱,是一个无稳定经济来源的消费群体。使用信用卡只会刺激他们的消费,助长挥霍习气。”
需多方营造理性消费氛围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花未来的钱”也成为时尚,然而,国内的理财教育却并没有及时跟上。“学校对大学生在理财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作为辅导员,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够了解,学校也没有出台相关文件作出硬性要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戴老师如是说。由此不难看出学校对于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匮乏,而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银行收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缺乏理财能力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丢了“信用”。
罗宏说:“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个人理财选修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内容可以包括理财的理念、原则,理财的各种方式以及方式组合,如何规避风险等。”
大学生理财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家庭同样应当承担起责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一方面大力鼓励消费,刺激内需,但同时也应宣传理性消费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消费环境。”罗宏坦言,“对于银行而言,大学生群体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应当稳步推广对大学生的业务,简单的叫停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银行有责任参与对大学生健康消费意识和信用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提供一个理性的消费环境。”
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罗宏建议,第一要明白“理财就是理未来”,理财能让自己过得更好,更有幸福感;第二要树立尊重信用的意识;第三要养成健康积极的消费习惯,将消费行为建立在收入以及预期需求的基础之上,并据此进行合理规划。
■实习生 柴如瑾 张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