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天山壮歌

[db:作者]  2009-09-01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值得铭记的日子:最后一个县通过“两基”验收

  2009年3月22日,对于位于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来说,是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天,自治区政府宣布该县通过“两基”评估验收,实现了“两基”目标。作为新疆最后一个实现“两基”目标的县,塔什库尔干县走过了令人动容的攻坚之路。同时,也标志着新疆9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评估验收。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上,生活着一个崇拜鹰的民族——塔吉克族。他们把鹰当作英雄的象征,在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鹰的故事、鹰的民歌。如今,在绵延的帕米尔高原上,一个个关于“两基”攻坚的感人故事也在这里传扬。

  一路走过来,这里全是山区,山大沟深。有的山,站在山脚下,仰望不到山顶,有的山如刀削一般,彷佛瞬间就要倒下来。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的山沟沟,就是人们生活的地方。这里氧气稀薄,与平原地区相比缺氧37%,全年只有冷暖两季。

  塔什库尔干县是我国唯一的塔吉克民族自治县,塔吉克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3.3%。人口分布极为分散,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全县3.5万人口,几乎一平方公里只有一个人。这里夏天“盛产”山洪,简易土路常被冲毁;冬天暴风雪封山,叫人寸步难行。然而,这些并没有挡住该县的“两基”攻坚之路。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目前,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6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实现了“两基”目标。

  事实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两基”工作所走过的路是整个新疆“两基”工作的一个缩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新疆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区,共有47个民族成分。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山和两盆的周围有大量的优良牧场,牧草地总面积7.7亿亩。

  截至目前,全区93个县(市、区)已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目前,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11.62%,全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57%以上。 

  亮点一: 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坚强合力

  在喀什市,为了给学校增加校园面积,市委、市政府花巨资把一家酒店买下来,拆除后,把土地无偿划拨给旁边的喀什市第四小学用来扩大学校校园面积。为了扩大校园,喀什市政府又把紧邻学校的一条商业街搬迁了,这块地大约有近7亩,也无偿划拨给学校。一块地,一卖一买的背后,表明了党委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一块土地,一卖一买的背后,充分体现了市委政府的良苦用心。”一位市民充满感慨地对笔者说,“教育优先发展,市里的确拿出了看得见的实际行动!”

  在布尔津县,县委、县政府把学校周边的土地进行公示,不得用于商业开发,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库车县,县委政府在几十年前的破旧办公楼办公,把资金拿出来办教育,使城乡教育基本达到均衡发展。

  在泽普县,县政府把办公楼腾出来给学校,而自己到处找办公室办公。

  ……

  这样的故事,在新疆“两基”工作中不胜枚举。无不表明各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真正放在了战略位置来抓。

  2002年,在国家基本实现“两基”2年后,新疆仍有28个县没有实现“两基”。“这些县大多数地处南疆地区,点多面广,光是建设成本就让人吃不消。”在平原只需要两三毛钱一块的砖运到山上就值两三元钱。这些地方实现“两基”怎么说都是一个硬任务。加之这些攻坚县教育欠账非常多,新疆的“两基”攻坚处于瓶颈期。当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西部“两基”攻坚时,新疆未实现“两基”的县仍然是28个。

  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28块硬骨头一一啃下。攻坚之初,包括许多教育人士都认为,新疆如期实现攻坚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人希望把自治区实现“两基”目标的时间推迟到2010年。

  针对这种声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强调,中央历来给予新疆非常大的政策倾斜,实现“两基”是造福全疆人民的大事,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克服,新疆不能拖全国的后腿,不如期实现“两基”没有理由。

  从此,新疆的“两基”攻坚进入倒计时。自治区党政领导把“两基”攻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治区每年的工作会议都把“两基”攻坚纳入议事日程并进行部署,区领导到攻坚县检查工作,都要到“两基”攻坚学校去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此外,自治区还落实了所有攻坚地区的责任。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阿勒泰市各乡镇就普遍实行了领导包“两基”具体指标的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了责任有人负,事情有人管。同时,新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伊犁州青河县的3个乡镇,在年度考核中其他方面工作名列前茅,但因未完成“两基”目标而被一票否决。

  “到2007年全区实现‘两基’”,这是自治区政府提出的重大目标,也是一项政治任务。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切实将“两基”攻坚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真抓实管。2003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颁布后,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多次指出:一定要完成攻坚目标。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治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基”攻坚计划》,并与相关部门、地区、县市签订了“两基”攻坚目标责任书。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实现“两基”攻坚以来,为了及时解决攻坚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两基”工作,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不定期深入县乡、学校实地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并多次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制定出台关于“两基”攻坚的重要政策。

  特别是2008年年底,在自治区召开的党委常委和主席联席会议上,王乐泉书记亲自听取“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会议决定,自治区将用4年左右的时间消除和改造2000年前先期“普九”的经济困难县(市)中小学危房、基本解决全区“普九”欠债、解决2000年前先期“普九”的经济困难县的教学仪器、体音美劳卫设备和图书资料短缺问题。这次会议有力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自治区“两基”工作的几大难题,确保了“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的顺利实施,更充分说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两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决心。

  2008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自治区“两基”攻坚巩固提高迎“国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新疆“两基”攻坚工作以来,召开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工作会议。进一步昭示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抓好“两基”攻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拉开了自治区“两基”迎“国检”工作的序幕。会后,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 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对全区全面完成“两基”攻坚巩固提高迎“国检”工作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

  为了加强对各攻坚县市的指导力度,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先后于2003年、2005年,分别在阿瓦提县、尼勒克县召开“两基”攻坚工作现场会,加强对各攻坚县市之间的借鉴交流,为各地攻坚工作鼓劲加油、献计献策,纠错补差,有效地帮助各攻坚县市解决问题,创新思路、勇于进取,两次会议都极大地调动了各县市实现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各攻坚地区、县市党委、政府切实增强了抓好“两基”攻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地相继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担任组长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有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两基”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签订“两基”攻坚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和任务。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两基”攻坚。各地普遍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基层领导主动抓,‘两基’成员单位配合抓”的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有力推进了“两基”攻坚工作。

  亮点二:舍得投入  加大攻坚巩固提高力度

  这个夏天,走在乌鲁木齐市的中小学校园,笔者发现,不少学校都变成了“工地”,全市104所学校的137栋建筑物正全面完成抗震改造。这些经过改造后的校舍抗震设防烈度可达8级,应对漫长的冬天,这些建筑物也将更加保暖,同时,安全性也更高。这项投入达到11.6亿元,数额之大,前所未有。

  在乌鲁木齐改造的校舍中,年份最久远的教学楼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多数抗震设防都不合要求,以前都用空心板、槽形板,很多这样的教学楼都被鉴定为危房。全市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在同时进行,抗震加固工程涉及104所学校的137栋楼宇,这是乌鲁木齐市教育系统历年来投资最多、项目最多、建设面积最大的一次。根据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要求,乌鲁木齐市各区县学校抗震加固工程要在秋季开学前全面完成,保证中小学正常开学。

  同乌鲁木齐一样,为改善中小办学条件,全疆各地都加大了投入,舍得花钱,使城乡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

  1995年以来,中央、自治区通过加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增加了对贫困地区和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自治区用于新疆基础教育的总投入累计达到94.81亿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达48.24亿元、自治区专项投资达46.57亿元。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两期“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两基”攻坚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极大地改善了“两基”攻坚县市的办学条件。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使新疆在2000年底核查中80%的C、D级中小学危房得以改扩建,基本上解决了全区危房多、缺房多的局面。全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部完成,全区新增10.3万名中小学生和6.8万寄宿学生进入设施齐全的新校园。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新疆教育卫星宽带网”年播出节目总量达到2700小时。“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库”已拥有远程教育双语教学资源2T以上,翻译录制维、哈语教育资源近千课时。国家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使全区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2003年起,国家和自治区每年投入1.9亿元,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工程”,使全区56个县205万名贫困学生享受资助,2005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增加投入,使“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228万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中小学生,占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69.3%。2006年,中央和自治区又投入7.52亿元,实施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全部农村中小学生杂费;保证学校公用经费,为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自治区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明显提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有力推进了“普九”进程。自治区农村教师的工资也纳入财政预算,没有发生拖欠教师工资情况。国家实施的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全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近年来,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疆发展的大好机遇,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要求,管好、用好中央下达的各类专项教育经费,落实中央对新疆的支持项目,凡是需要自治区解决配套资金的项目,自治区都想方设法予以保障。2001年至2006年间,全区各级普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有所提高,增长了1倍,普通小学生、初中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增长了5倍。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2004年至2006年,自治区配套8000万元用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6年,自治区本级财政拿出1.61亿元,地、县配套5600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到2008年,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达到3.07亿元,地、县配套达到1.26亿元。2007年至2010年,自治区财政、地(州)、县(市)三级财政共拿出1亿元,用于资助困难县市学校购置教学仪器和体音美劳器材及图书资料;针对2007年起实施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自治区已决定拿出2亿元财政资金,分4年到位,作为工程配套资金。

  2009年,自治区又从地方债券资金中安排20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抗震加固改造工作。这在新疆教育史上前所未有。

  亮点三:从学前抓起努力培养“民汉兼通”人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当这首诗从维吾尔族小女孩苏比努尔的口中背诵出来的时候,库尔班·尼牙孜笑了。

  库尔班·尼牙孜是新疆乌什县依麻木乡人,苏比努尔是他创办的依麻木乡国语小学的学生。依麻木乡是一个贫困乡,少数民族占99.5%,由于贫困,不少少数民族家长都不愿送孩子到学校读书,该乡的辍学率一度出现了反弹。

  在与农民的交谈中,库尔班·尼牙孜发现,贫穷不是孩子进不了学堂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比如,一口流利的汉语。得知这一情况后,库尔班·尼牙孜决定为了农民的孩子办一所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学校。在一个民族乡办国语小学,他的压力非常大。但当看到那些天真的孩子,看到家乡的乡亲们不懂汉语所带来的各种不方便,他下决心,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办这所学校。2003年,他花掉自己多年的积蓄,把学校创办起来。

  近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把“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各地不断加大汉语授课力度,积极推广中小学“双语”授课,大力推进民汉合校。目前,全区民汉合设学校已由2000年的461所,增长到2008年的798所,净增了73%。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相继出台后,全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8年,全自治区学前及中小学“双语”教育机构5609所,“双语”班18702个,学生数达到60.1万人,中小学阶段进入汉语学校(班)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19.7万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呈现出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位推动、各级党政重视支持、师生员工广泛参与、人民群众积极拥护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按照以点带面、分区推进、分步实施、全面推开的原则,自治区组织召开了学前“双语”教育工作部署会议,指导各地、州、市制定2006年至2010年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实施方案;编写、印发学前“双语”教育教学指导纲要和教材,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师培训。2006年9月,自治区落实拨付学前“双语”教育经费2246万元,5.19万名学前幼儿享受伙食补助和免费“双语”读本,1298名学前“双语”教师享受工资补助,年底又追加965万元用于新增南疆三地州幼儿的伙食补助。南北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已全面推开,效果良好。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呈现分散、点多、规模小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连上新台阶,但与汉族教育相比,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学校规模小,教师素质不高。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少数民族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新疆提出的“民汉合校”模式,为此提供了保障。为了营造民汉学生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新疆各地大力调整校点布局力度,推进民汉合校。民汉合校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民汉学生在一所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民汉教师同处一室,共同学习,共同备课,共同探讨教研教改,各民族教师相互学习语言,对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相互交流。和静县民汉合校后,民汉教师们便共同举办教研教改和素质教育讲座,学习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共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汉教师相互传递各种教学信息,相互翻译好的教学经验。各族教师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极大地提高了民汉教师的综合素质。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编了四句顺口溜:“民汉合校就是好,学校到处新面貌。各族兄妹一家人,推着教育朝前跑。”他们还由衷地说:“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放心啊!”民汉合校后,不仅有利于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如今,“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民汉合校后的师生心中。各族学生同享党的阳光雨露的哺育,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在各族学生稚嫩、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割不断的亲情和友情。

  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吐尔逊·伊不拉音说,为加强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指导,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人员深入南北疆农牧区小学进行农牧区“双语”教学调研,并对一线教师进行汉语新课程培训;根据不同教学模式,组织拟订了中小学“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方案及教学计划草案;对中小学“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及教学计划,“双语”教学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参加中考、会考、高考的办法及相关照顾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少儿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针对自治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双语”教师“一缺二低”的突出问题,自治区采取“培养培训并重、多渠道并举”的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03年,开始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方案》和《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6年累计投入1.87亿元,共安排12000人参加“双语”教师免费脱产培训,目前,已有8000多人完成培训任务,极大地促进了在职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2007年开始启动自治区级免费师范教育,实施农村“双语”教师特培计划,2年已招收892名主要面向南疆四地州就业的大专层次“特培生”,从政策上引导优秀青年终身从事农村“双语”教育工作。同时,自治区积极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将国家“特岗”计划和“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合并执行,3年招聘补充特岗教师4332名。

  与此同时,自治区做大做强“对口支教”,已分三批选派6313名城镇教师赴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支教,创造性地开展高年级大学生赴农村学校实习支教计划,分6批选派区内外14所高校、2所中等师范学校共9949名学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顶岗支教,极大地缓解了全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新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稳步上升,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内高班自2000年举办以来,国家已实施了6次大规模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快了新疆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截至目前,内高班已累计顺利完成10届共2.96万人的招生任务,到今年秋季,在校生规模将达到近2万人。办班城市由去年的28个增加至29个,新增了郑州市承担内高班办班任务;办班学校由去年的50所增加至52所,新增了郑州市第七中学和上海市浦东川沙中学两所优质中学。

  2009年内高班招生规模达到了5500名,比去年有所增加。其中,自治区地方生源5350名,汉族占10%,少数民族占90%;兵团生源150名,汉族、少数民族各75名。内高班作为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模式,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和好评。

  亮点四: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库车县乌恰镇二乌恰村买买提·依明的家离镇中学只有不到500米,他的儿子阿布都克里木是该镇中学的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

  由于离学校近,买买提·依明经常去学校转转。“这几年学校的变化很大!”谈起镇中学的变化,买买提·依明如数家珍,“3年前,我带儿子去报名,学校说不收书费了,我以为是暂时不收呢,后来再问了老师,说政府给免了。当年就为我省了250元,减轻了我的压力呢。”儿子阿布都克里木插话说,“没有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时候,每次到了新学期开学报名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发愁,因为凑不够学杂费,我就不能去上学了。实行‘两免一补’后,每个学期开学,我只需背一个空书包,带一个文具盒就可以去上学了。”

  库车县教育局局长刘智勇介绍说,现在不仅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县财政每年还拿出500多万元为学生免除作业本费和教辅书费用,真正实现了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上学的目标。

  同库车县一样,如今,全疆各地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取得了巨大成功。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自治区已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自治区本级和地(州、市)县(市)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三是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并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其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两免一补”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党委和政府领导亲自主持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教育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地都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力推动,特事特办。根据中央“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充分考虑新疆地、县两级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了自治区本级财政的分担比例,建立了符合新疆实际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及公用经费补助资金,自治区本级与地县财政按7:3比例承担;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自治区本级与地县财政按9:1比例承担。

  自治区财政和教育部门根据中央的要求和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并下发了《自治区农村中小学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实施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依照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每学年评定一次。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500元,各地可根据寄宿学生的贫困状况在不低于500元的标准上设立不同等级的补助标准。

  2006年,全区共拨付7.52亿元使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收学杂费和享受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的人数达到239万人,228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15.76万名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2007年和2008年全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分别投入11.07亿元和16.94亿元。为自治区普及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亮点五: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古丽尼莎,一位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今年14岁的她,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实验中学读初中二年级。

  “我从200多公里外的帕米尔高原脚下的山区来,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很好,我喜欢这里。”古丽尼莎用有些生硬的汉语介绍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古丽尼莎说,“由于家里穷,小学毕业后,父母不打算让我继续上学了。”

  然而,2006年8月底的一天,正准备去放羊的古丽尼莎突然接到乡里的通知,说有车来接她去县里的中学上学。“听到这个消息,我不敢相信是真的。”古丽尼莎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很兴奋。几天后,古丽尼莎和乡里300多名小学毕业生一起,来到县城的实验中学读初中。

  阿克陶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大多数群众分散居住在山区和牧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6%。2006年,阿克陶县用国家投入的300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资金和筹集来的560万元资金在县城集中建设了一个1.2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中心,把乡里的初中适龄少年接到城里的学校读书。“这样既能保证初中生不辍学,还能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阿克陶县教育局马军民书记对笔者说。如今,阿克陶县学生公寓中心已经接纳了该县8个牧业乡的2358名初中学生集中寄宿。

  由于自然、历史和经济的原因,自治区农牧区的中小学存在布局分散、教育投资效益低、教学质量差的问题。

  2003年,全区共有县镇以下农牧区普通中学1292所,在校生77万人,平均班额42人,其中,不足25人的教学班有1318个,占农村班级数的7.1%。有县镇以下农牧区小学5126所,另有教学点1090个,在校生164.5万人,平均班额28人,其中不足25人的教学班有21436个,占农村班级数的3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治区人民政府2003年出台了《关于自治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指导意见》,提出了6项指导原则:坚持就近入学和规模化办学的统一;坚持民汉合校和推进“双语”教学的统一;坚持办好走读学校和发展寄宿学校的统一;坚持城乡统筹和兵地融合发展的统一;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统一;坚持先规划调整和后投资建设的统一。

  按照这几项原则的要求,自治区中小学教学网点的服务半径为3公里-5公里,山区和牧区由各地自行确定。布局调整后,平原地区的初中每校一般应达到12个班、班额50人,校均规模在600人以上;山区、牧区初中一般应达到9个班、班额40-50人,校均360-450人。平原、山区和牧区的小学校均班数要求与初级中学相同,平均班额可低于初级中学每班5-10人。

  与2003年相比,截至2006年底,自治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有利于“普九”的前提下,坚持小学就近入学、中学适度集中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农牧区普通中小学校数减少了958所,减少了14.93%;在校生数增加了6.78万人,增加了6.40%;农村初中校均规模由2003年的632人提高到2006年的893人;农村小学校均规模由2003年的321人提高到2006年的398人。

  对于撤点并校后的原有校舍,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加以利用:1、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与其他中学合并之后,原有的校园留给小学部,小学部的规模相应扩大。利用中学所留的建筑用地,各学校积极建设新的教学楼、教室,或者建设学生宿舍楼,教师行政办公用房及生活用房,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2、小学校点合并或者撤点后,一部分留给办设学前幼儿教育,尤其是“双语”学前幼儿教育。另外的部分学校则交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和使用。3、自治区因布局调整而撤点并校的原校址若还没有具体的使用方案,则交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和使用,必须用于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区农村中小学校的校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校均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教育发展的整体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可以说‘两基’攻坚已经给新疆许多地方带来了深刻变化,15年前在新疆农村最好的建筑是清真寺,最好的环境是清真寺,现在可以说,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环境也在学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兴奋地说。截至目前,新疆93个县市区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经过全区上下15年的艰苦努力,“两基”目标终于实现,在边陲大地,天山南北谱写了一曲壮歌。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9-1 180000/12185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