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年级的语文教材,她字斟句酌地伏案审阅;“语文名师基地”,她呕心沥血地悉心操持;她要进很多课堂,她要读很多论文……这竟是一个耄耋老人每天的工作状态,“我愿意坚守,这是人生的使命”。
语文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这是一个从教近60年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必须超越,这是生命的姿态”。
她就是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尽管已经是80岁高龄,依然“一身正气”地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
痴迷语文: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
这是于漪的一堂经典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坐下。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众生沉默不语。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自信地抬起了头。
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教学界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机智,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
于漪的课,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漪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有人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
深爱学子:人人都是“有魂有根”的栋梁
“一个孩子的青春只有一次,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爱学生、对学生负责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于漪80岁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坚守的信念。
每个熟悉于漪的人都知道,再乱的班级、再差的学生,只要一到于老师手上,都会“脱胎换骨”。1951年7月,跨出复旦大学校门的于漪,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是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1975年,她带了全校最乱的年级,11个班级,几乎班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找同学一个个谈心,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
上世纪80年代,于漪又被委以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重任。当时,学校百废待兴,要恢复正常的管理和教学秩序。她制订规章制度,整顿教学秩序。她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浪费食物的现象,她亲手从泔水缸里捞出学生丢弃的馒头、米饭带到一个个班级,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使他们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年后,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
对学生的热爱,使于漪不断从研究学生出发,调整和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于漪坦言,从教几十年来,孩子的口味“日新月异”,从最初港台的“靡靡之音”,到时下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歌曲风靡一时,她有时跟许多教师一样觉得“欣赏不了”、“难以理解”。然而,与许多教师不一样的是,80岁的于漪并未简单批评孩子,而是“赶时髦”买来周杰伦专辑,逐一试听。听罢,她终于找到了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不少歌词从《诗经》等古典名章中找灵感,这样包装传统文化元素,让孩子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独处一室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如泣如诉也是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高兴地半开玩笑:“再告诉您第三个原因,周杰伦的歌,好就好在学不像!”老少师生笑成一团。
甘当人梯:个个都是“薪火相传”的希望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用这句话不仅鞭策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今天怎样当教师”——许多青年教师都问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