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丫头》 刘玉栋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致未来的你——给男孩的十五封信》 徐鲁 著 青岛出版社
“沐阳上学记”丛书
萧萍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插图选自“沐阳上学记”丛书
编者按
当今社会,男孩的成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身上刚性的成分在逐渐弱化,缺少了勇敢、坚韧、刚强等性格特质,对此,很多专家甚至呼吁“救救男孩”。
为了让教育者更了解今天的男孩,帮助孩子们重新找回阳刚气质和男子汉气魄,本版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推荐的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中,遴选了一些关于男孩的童书。从这些动人的故事中,读者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成长经历,更能感到所谓最好的童年,就是即使有着无法逃避的残酷与苦难,而生命的温暖与成长的感动仍然能够透过这些,直抵心房。
“我是男孩,可我的名字叫丫头”
黄晨屿
“我是个男孩子,可我的名字叫丫头。真是烦透了,为此,我不知道跟家里人闹过多少次别扭。有什么办法呢?名字一旦叫开了,就像泼出去的水,怎么能收得回来呢?”这是写在小说《我的名字叫丫头》封底上的话,也是小说开篇的第一段,作家刘玉栋独运的匠心可见一斑。该书用平实朴质却不乏深情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亲切的故乡和飞逝的岁月,全然以一个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他在成为“男人”前发生的那些事儿。读着读着,我们才渐渐明白,长辈们之所以叫“我”“丫头”,是因为他们害怕偏爱男孩的阎王爷把“我”叫去,便用心良苦地为“我”起了个女孩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有点特别的男孩,果真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吗?
小说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莫过于作家对丫头童年心理与生命体验的精准把握,字里行间流露的绝非仅是童年的感观,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童年感觉。当同村的庆祝叔请他奶奶去接生时,丫头心里只顾嘲笑他的结巴和笨拙,却对他担心第四个孩子仍是女孩的心事浑然不觉,如此简单率真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属于孩子的;丫头小小年纪,却犯了一种怪病,心里十分害怕,但他更真实的内心却是“比起害怕犯病,我更害怕喝奶奶给我熬的药汤子”,以至于当奶奶把头扭过去时,便迅速把碗伸到板凳底下,洒去多半碗,又迅速地把碗捧在手里,搭在嘴唇上,于是一个似乎有点儿“不识好歹”的调皮形象瞬间跃然纸上;马兰姑姑就要出嫁了,丫头因要替她押车而心怀强烈的期待、不安与兴奋,直至失眠,却因此在押车现场困得睡着而让所有愿望落了空,即使最后“该有的都有”,但那种事到临头“掉链子”的失落与沮丧,却无比真实地存在于童年的间隙,流露着一个孩子纯真透明的内心……方卫平先生曾说:“童年构成了一切儿童文学的逻辑起点与美学内核。”的确,作家刘玉栋正是用自己的笔尖勾勒着这样一个童年:细腻而敏感,同时传递着儿童特有的立场、视角、思维与价值取向,于是,我们看到的便不只是简单的故事,而且还看到了童年语境下那个真实可感的男孩。
而映衬着这个男孩形象的,是他身后一派“热气腾腾”的乡村生活景观。字里行间渗透的对乡土风情的描摹与日常生活的絮语,着实令人动容。从北风夹杂的零星雪花,到院子里的乱草和木屑,北方萧瑟的天气与景致宛在眼前,同时也不乏日常生活的细节;从橘子皮般贴在窗户的阳光,到屋顶上刺眼的雪白,注入“我”主观感受的风景更显特别,而纯净色彩带来的强烈对比则令人震撼;从撒了一枕头的奶奶的灰发,到她像一个晒干的大窝头的脸庞,亲人间相处的气息被细腻形象地传递出来……诸如此类的表达,现实生活的细节得以生动而妥帖地呈现,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我们仿佛还能嗅到那弥漫着烟草香味的空气,触摸到那潮湿润泽的土坎儿……于是,如此散发着人情味儿的“自然之气”,不仅有温度,而且有力量。
除了对丫头童年心理与生命体验的精准把握和对乡土生活的生动描摹,作者对童年美学也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思考。在《我的名字叫丫头》中,我们看到的并非全然是田园牧歌般甜美的乡村生活,其中也不乏生命成长中残酷和疼痛的片刻。“我”自小体弱多病,承受着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身心压力,也曾亲眼目睹心爱的“四眼”狗惨遭杀害的事实,甚至看到跛脚的父亲“变成黑鲤鱼”,永远消失在泥泞的小河……凡此种种,皆为童年的阴影和苦难。而在作家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绝不仅是贫穷与变故,还有那股生命顽强向上的韧劲与坚持。正如在小说尾声,丫头仍然长成了我们期待中健康而有担当的模样。原来,最好的童年,即使有着无法逃避的贫穷与苦难,生命的温暖与成长仍然能透过这些,直抵心房,成为更深刻的主题。
生活宛如一条静静的河流,表面总是平淡,波澜不惊,实则涌动着丰富的内蕴和令人动容的情感体验。而那些发生在丫头成长路途中的残酷与阵痛,那些旁人看来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却能在那流动的过程中被慢慢“消化”,也许,这便是从乡土中国生长出的童年生命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而“丫头”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命运赐予的充满魔力的“反语”吧——男孩用女孩名,儿时柔弱长大后却一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本遭反感、抵触的名字终于慢慢被理解、被释怀……或许,正是这个小小的魔咒,助推着丫头个体生命的成长,帮他寻求到自我认同的所在,正如在小说的结尾,他自己也感慨道:“是啊,丫头有什么不好。”(作者黄晨屿,系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研究生)
我心目中的“男孩精神”
作家 徐鲁
亲爱的男孩: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缘,用写信笔谈的方式,与正在经历着成长、欢度着童年时代的男孩安迪——同时也是与像安迪一样正处在成长期的“你们”,谈论一些属于男孩的话题。
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每一个人最宝贵的“欢欣岁月”,是属于每个人的“黄金时代”。我心存一个小小的希望:我写给你们的这一束书信,能像一位老朋友的关注和惦念一样,给你们送去一些提醒、帮助和温暖。
张爱玲的小说里有一句话:“你还年轻吗?不要紧,很快就会老了。”这说明,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的,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只有一次,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那么匆促和短暂。与其说这一束书信是写给未来的你们的,不如说是写给此时此刻的你们的。
不过,正如俄国作家高尔基在散文诗《早晨》里写的那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当新的白昼来到的时候,我向每一个孩子问候早安,祝愿你们的一生中,能有很多美好的日子……”可是,我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写得有点枯燥无味呢!——这也是毫无办法的事,无论是谁,等到他活到了四五十岁的年纪,多少都会变得有点枯燥无味的。
即使我的这些书信真的写得有点枯燥无味,站在你们面前,我也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已经苍老得有点自卑了,可是,我仍然要像高尔基在他的散文诗里写的那样,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生命和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终归是美好的,哪怕面临凋零的时光;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要永远地去热爱,即使我们已经年老和濒临死亡……”
三十多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年轻,意气风发,在一位同学的纪念册上写过一首短诗《少年行》,今天看来,那首诗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去迎接任何风雨雷电,能够在生活中勇往直前的“男孩精神”。
世界上有许多值得男孩们崇拜的“硬汉”偶像,如爱国诗人屈原、民族英雄岳飞、音乐家贝多芬、作家海明威、科学家居里、血胆将军巴顿、电影明星高仓健等等。屈原的宁折不弯,岳飞的精忠报国,贝多芬挑战命运的胆量,海明威的永不言败,居里对待理想的锲而不舍,巴顿的勇往直前,高仓健的孤独、隐忍和刚强……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今天的男孩们追慕和崇拜的“男性魅力”。
是的,不在风雨雷电中飞翔的雄鹰,怎么能唱出真正的雄鹰之歌?习惯在围着栅栏的草地上散步、撒欢的马儿,怎么能够领略到大草原的壮美与辽阔?真正的雄鹰,真正的男子汉,就应该穿过暴风雨去飞翔得更高、更远,哪怕去接近星辰和太阳!只有这样,你们的翅膀才能比暴风雨更雄健,你们的世界才能像天空一样宽广,你们的信念才能比喷薄的黎明更辉煌!
所谓“男孩精神”,在我的心目中,就应该是铁马冰河、精忠报国;是吞吐大荒、横绝太空;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我本人间大英雄,生如沧海死如虹”;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致未来的你——给男孩的十五封信》一书中反复诉说的,其实正是这样一种志存高远的“男孩精神”:母语之爱,家国情怀,英雄梦想,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对异性的第一次暗暗恋慕,还有“一肩担尽古今愁”的担当精神,“一诺千金”的诺言信守和自我个性与周围环境的磨合……我想,所有这些男孩子应该具有的美德与素质,都包含在我心目中的“男孩精神”之中。
那么,亲爱的男孩们——你们正在经历着各自的成长,正在欢度着幸福和骄傲的美好时代,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祖国好儿男——请接受我这一束带着情感和温度的文字。
未来应该是美好的,青春永远是无敌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深深地祝福你们,并且怀着真诚和喜悦的心,期待着你们,信任着你们。愿你们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够积极进取、快乐地向前!
“老妈日记”中的教育智慧
张婴音
沐阳是个纯真、有爱心的男孩子,他给金波爷爷祝寿送的那幅画和为星河叔叔贺新婚画的涂鸦充满想象力。他的小脑袋瓜里装的还有世界难题“黎曼猜想”,那是个很难很难的数学难题啊——他沉浸在数学中——沐阳对这些数学上的猜想和难题极度痴迷。小数学迷对他的妈妈——儿童文学作家萧萍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极度难解的谜题。对数学难题头疼的妈妈,怎么才能保护和引导沐阳独特的数学兴趣呢?这样的经历被沐阳妈妈萧萍用独特的手法,写成了跟踪式的儿童文学作品《沐阳上学记》。
当下教育体制下的孩子和家长,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亲子之间的日常状态呈现出一种紧张、焦虑的亚健康状态,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点也时常发生错位。欣喜的是《沐阳上学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其中“老妈日记”更是击中了家长们的内心。萧萍说:“‘老妈日记’是以母亲和成人的角度感受、跟随童年,并沉淀出自己对于童年观和教育观的感悟和心得,是某个与孩子成长相关主题的自然延伸性探讨。”
她是一个“聆听者”,与沐阳谈论校园生活是她作为母亲最开心的事情:“这似乎并不仅仅唤醒了我自己的成长回忆,更是唤醒了我对待眼前生活的幽默感和敏感度。”当妈妈仔细听完沐阳与女生的“作战计划”后,这位充满童心和智慧的母亲一方面为自己的男孩终于觉醒了,有了那种“反抗”意识而高兴——因为现在的男孩缺少“野性”,在女孩面前逐渐式微;另一方面,沐阳妈妈想的是该如何让一个十岁的男孩知道,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和异性沟通并获得尊重,这可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问题!——先从如何与强势的女孩相处开始吧。作家老妈不仅鼓励了沐阳,更为他完善了计划,给出了建议,在一种愉快的关系中维护和帮助他,磨砺出男孩的反抗精神。这样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令人叫绝,不得不让人赞叹萧萍高妙的沟通技巧和新颖的教育理念。
在“老妈日记”当中,这样理念新颖、难能可贵的教育方式俯拾即是:作家老妈注重沐阳在睡前的那一小点时光,在一种柔软的、特殊的放松状态中,她可以轻松地在简短的交流中加入哲学观讨论,比如母子两人谈到“永恒与瞬间”,深刻又不失童趣的话语之间,为沐阳留出幻想的思考空间——“我需要的是他开始懵懂地触摸到生命的某种终极追问。”那个与沐阳静静分享的夏日午后,便是母子之间最宝贵的永恒瞬间。这样的细节令人感动又难忘,交流和关怀,不留任何价值灌输的痕迹。
萧萍坦然面对沐阳成长道路上自己的每一点挫折和失误,加以分析,做好反思。无论是基本的相互信任问题,还是更为微妙的情绪沟通,都拿出来仔细分享,没有一丝躲闪回避。这部四卷本儿童文学作品,不急不缓,徐徐记录下沐阳从小学到小升初的成长历程,里面包含着一个又一个前后关联、相辅相成的教育案例。
萧萍更是提倡做一个“非吼叫妈妈”。妈妈的情绪管理是孩子成长的定海神针,亲子之间一幕幕温馨画面常常定格在我面前。妈妈发现沐阳把书包落在会议室了,一般家长的做法肯定是陪孩子去会议室找书包,甚至家长直接为孩子去找,多数还少不了把孩子好好数落一番。作家老妈没有批评沐阳,而是很平静地对沐阳说:“你自己去找回来吧。”沐阳去找了一通没找着,妈妈依然很平静地说:“等会儿再去问问服务员。”整个过程自然又平静,没有一声责怪,没有一句埋怨;妈妈始终平静地引导着孩子的行为,也没有包办代替、大喊大叫。书包找回来了,母子俩相视会心一笑,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读懂孩子——耐心观察孩子言行举止,与孩子一起体验,交流注入情感,不断做好自我反省,这是个修行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花开的过程。我相信,当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沐阳上学记》,交流彼此感受时,一定能在“沐阳讲述”和“老妈日记”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体会共同成长的美好,发出“生子当如沐阳”的会心微笑。(作者张婴音,系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