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探索与行业和地方经济、地方政府部门、产业互动,加快转型发展,深化综合改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领,以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为动力,合作共建各类教研中心和平台,精心打造产学研用共同体,形成了合作创新、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生动局面。
近年来,学校连续三批获得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获得重庆市首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一等奖,也是重庆市属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更高奖项。学生在各级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40余项,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0余项,学生发明专利转让经费累计达400万元。学校本科生荣获第九届世界网络炼钢大赛总决赛冠军,研究生获得全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创赛以来的首个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论坛开赛以来仅有的特等奖。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首届毕业研究生全部就业,全部专业对口。
重庆科技学院国家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学校与中冶赛迪、重钢等企业合作共建的教研平台。中心成立以来,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机制不断健全,带动学校冶金专业学科群和相关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获得了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准确定位
明确目标
学校大力促进国家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中冶赛迪、重钢合作共建,中心实行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协同创新、学校管理为主的建设管理模式。
作为冶金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关键组成部分,国家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按照“虚实结合、能实不虚、流程主线、纵横扩展”的原则,坚持“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注重实践、开放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遵循“育人为本、依托行业、虚实结合、强化能力”的实验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共享全流程的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钢铁冶金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实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评价的现代化。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全面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推动了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化教学,强化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服务社会和校企协同创新能力。
依托平台
强化实践
中心着重服务于冶金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和冶金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由钢铁生产全流程动态模型实验室、钢铁生产操作仿真实验室、钢铁生产工艺仿真实验室、冶金工程流程仿真实验室和与中冶赛迪共建的控轧控冷中试实验室等组成,建成了完备多样的教学资源和系统的虚拟实验项目库,分布在以现代钢铁制造全流程“铁—钢—铸—轧”为主线的五大模块中,形成基础通识、综合训练、专业设计和创新研究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资源体系。中心通过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支持自主学习、开展成绩评价等,增强了学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实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
新建的冶金工程流程仿真实验室以冶金生产过程为对象,由设备操作系统、工艺仿真系统和虚拟监控系统组成虚拟工厂,融入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创新学习功能,辅以认知学习、教学资源库生成系统等功能,形成功能齐全完备的仿真教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是国内仅有的系统完整、功能集成、管理信息化的冶金工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在管理智能化、系统集成化、运行数字化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在建设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信息化管理及育人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性;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实用性。
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
中心研发建成的国内一流的虚实结合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集科研、教学及企业研发“三位一体”,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为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将信息化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以信息化为载体的实验教学方法,即以冶金流程典型场景为主体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为载体的网络交互式教学方法和以中冶赛迪、重钢现场工程项目为媒介的案例研讨式教学方法。中心将中冶赛迪、重钢的生产现场引入课堂,使学生深度参与并自由表达,注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亲身体验,特别是将创新后的实验教学方法用于理论教学环节,得到了理论任课教师的积极响应。
中心为冶金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4年,与中冶赛迪、重钢启动“科级骨干人员(干部)相互挂职交流”的校企合作模式,先后派出4名中青年教师“双职双挂”;2015年,实施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校外导师来自中冶赛迪和重钢,学生论文的选题也由校外导师针对企业实际需要提出;2016年,实施企业导师制,中冶赛迪、重钢部分骨干担任了班级企业导师,形成了“辅导员—班导师—企业导师”共同育人的新模式。依托实验教学中心的丰富教学资源,中心开放了远程教育端口,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再培训需求,完成广西贵港钢铁公司127人次的流程仿真实操培训。
夯实基础
强化保障
中心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及名师造就工程,拥有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协同的实验教学队伍,38名教师中有教授10名、博士10名,有企业背景的教师18名,从事信息技术研发的教师15名,完成科研项目向实验项目转化20项。中心围绕提高教师实验室基本技能和信息化能力,组织参与各层次竞赛、推荐参加国家教育部门国培计划、与企业实行双职双挂等专项工作,多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先后有4名教师到海外学习深造。自2015年开始,企业陆续与中心合作实施4项远程培训项目,对教师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心现有实验设备240台(套),价值1700余万元,配置合理、数量充足,满足了现代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室工作日均对学生开放,借助自制设备开发新的实验项目,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机会。
中心在人才培养上着力解决在虚拟教学环境下实现动手操作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时间。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和实践完成目标,实现了学习自主化。学生利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对钢铁制造流程有了直观、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关键工序的设备构造、生产工艺操作有了深入理解。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加强技能训练,培养了求实创新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需求量高,初次就业率长期以来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生毕业后到各钢铁企业工作,由于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较强,受到各单位的普遍欢迎。
注重应用
培养人才
中心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实施学生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等“三进”工程和助教、助研、助管等“三助”工程,服务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全校54个本科专业的冶金文化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各类参观人员8000余人次;承办全国中小高炉炉长技术交流会、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指委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工作会等,中心朱光俊教授受邀参加全国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中心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全国部分钢铁企业和高校推广应用,获得同行充分认可。2016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10个专业开设实验课程,每年接纳实验学生3000余名,完成学生实验人机时数5万余时。中心还为学生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及教师科研开发提供实验场地与设备。学校学生于2016年包揽第十届世界网络炼钢大赛中国大陆赛区前五名,2017年4月将代表中国大陆赛区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总决赛。
面向未来,重庆科技学院将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育人载体,特别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打造共用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服务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学校将坚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为导向,继续以国家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重点,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努力培养“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具有学校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