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宛如一阵春风吹进各大高校,引起广大师生热议;而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回答记者的提问,再度使思政课教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这既体现了中央和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高校加强与改进思政课教学注入一支强心剂。如何做好“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利用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既有亲和力又有针对性,体现中医文化特色的思政课教改之路。
改良“配方”,提升“工艺”,让思政课“营养”又“好吃”
国家教育部门领导指出: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是导致亲和力差,抬头率低的主要原因。这个比喻特别契合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思政课改革,因为中医药最讲究“配方”和“工艺”。多年来,南中医的老师们在改良思政课“配方”、提升教学“工艺”上苦下功夫。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发现中医文化是大学生们面临较大的文化与专业实际,因此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贯彻落实思政教“三贴近”原则。他们紧紧围绕各门思政课教学大纲,根据各门课程自身的内容特点,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开展案例教学。如邹苏老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选择了古今名医医德修养、本校国医大师成功之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职业道德,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王曼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穿插了近代中医存废之争和中医药在革命历史中作用的案例,来说明中医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激发中医药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情怀。陈方平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医辩证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张洪雷老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将中医文化软实力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南中医的思政老师们还将这些精彩的案例汇编成册,出版了《高等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案例》,供同行业师生教与学使用。
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中的改良“配方”,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也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的马原课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生动有趣,就如药膳,既营养又好吃”。这是中医学专业的王莉同学上完陈方平老师课的感受,陈老师多次被学生评教为全校之冠,“六零后”的他成为“九零后”大学生的知心好友,被学生亲切称为“小马哥”。“小马哥”是南中医思政课教师中的典型,但不是个例,通过5年的教学改革,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满意度在不断提高,网络评教平均优秀率高达95%。近5年来,南中医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11人次,其中,连续3年代表江苏高校参加“长三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王小丁老师获一等奖、邹苏和王秋菊老师获二等奖,竞赛成绩位于江苏省高校前列。邹苏老师在总结参赛经验时说:“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医文化案例,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趣味性,已经成为我们的集体风格,也得到了评委专家们的肯定和认可。”
打通教学体系的“任督二脉”,让思政课可信又可亲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还需要打通思政教学体系的“任督二脉”,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南中医思政课教师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学生社团为抓手,结合大学生专业需求,开展“上好一堂党课、带领一次社会实践、主讲一场学术讲座、指导一项创新项目”等“十个一”活动,其中“中医文化系列讲座”“淡安杯”悦读大赛等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精品。指导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也取得一些成绩,如:《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研究》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社科类竞赛一等奖。《中医药文化在现代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效果分析》获得“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中医药工匠精神调研》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研报告奖。参与调研项目的赵灿同学分享自己心得时说:“王小丁老师带领我们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不是网络上的一个热词,而真实体现在我们采访的医师、护士、药工身上,他们是筑梦健康中国的坚实力量。”
在做好线下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同时,南中医也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的新路径。以“讲好中国梦、传播正能量”为主题的“杏林思政课”,和以“传播中医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灵素文化”两个公众微信平台相互融合,微信粉丝已有数千人,有效地实现了思想的传播和情感的互动。王小丁老师说:“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改变了思政课教学空洞、教条和保守的状态,老师不再唱‘独角戏’,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师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学生在文化认同中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积极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行动,服务社会。”
“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相结合,深化思政课的“供给侧”改革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2015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组长单位,牵头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学协作组,总结了“05方案”实施10年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果,并交流了各校思政课教学经验,南中医的成果得到了全国23家中医院校思政课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同行院校进行推广。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0多个高校同行专程前来学习。
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最初是怎么样构建起来的呢?该模式的总设计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张宗明教授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而中医文化又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这一模式克服了思政课教学“孤军奋战”的局限,通过“融入”,推进“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专业教学的结合,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专业素质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课堂上同学们的抬头率,也增加了学生们的点头率,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才能入耳入脑入心。
不同类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存在着共性特征,也有着个性差异。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策华教授认为: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了“亲和力”与“针对性”,是“供给侧”思维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体现。南京中医药大学致力于在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上寻找符合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学校形成了仁德、仁术、仁人的“三仁”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专业知识学习主动融入到中国梦当中去。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永远在路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不断完善中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钟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