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传统学科迎来“华丽转身”

[db:作者]  2017-03-30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过去由于兽医的社会地位低下,选择兽医专业的多是农村孩子,城市孩子抵触明显,再加上就业出口不好、培养方向滞后,学院生存一度岌岌可危。”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院长刘宗平感叹道。

    不知不觉中,一切都变了。“现在的情况是城市孩子比农村多、女生比男生多、家庭条件好的比差的多、研究生比本科生多。”刘宗平用“四多”来总结新变化。

    近年来,针对兽医职能的转变,扬州大学兽医学科主动转型,在研究领域、人才培养及回应行业产业需求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传统学科主动转型,开拓科研新领域

    “上世纪50年代建系之初培养的兽医人才主要是服务农耕家畜,随着近年来动物集约化生产、兽医职能转变,兽医学科既保持了畜禽重要疫病防控的研究方向,还开辟了人兽共患病、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比较医学(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等新研究方向。”刘宗平说,特别在人兽共患病领域,由于布局较早,扬州大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动物源性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控成为兽医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扬州大学教授焦新安等研究的《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随着相应检测试剂盒的上市,有力保障了市场上肉类和蛋类的安全。

    兽医学院有国内最早的实验动物本科专业,随着生物医学的需要,比较医学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早在1996年,兽医学院就成立了比较医学中心,2015年重组成立了比较医学研究院,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及疾病致病机制。

    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带动招生就业热

    在刘宗平看来,地方大学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北上广等地的高校主要做基础研究,而我们的使命首先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近年来,兽医学科围绕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比较医学等行业产业热点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了畜禽重要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控新技术、人兽共患病与食品安全、动物群发性普通病防控新技术、动物转基因制药与比较医学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随着一系列重点实验室的建立、顶尖人才的引进、出国访学的加速,兽医学科逐渐成了扬州大学招生分数最高的优势学科。

    2015年,兽医学院首个创新实验班成立。“面向全体本科生二年级学生,选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较强科研愿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35人,一半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三分之二的学生将出国学习。”刘宗平说。

    培养方式的转变也使人才有了更宽的出口。“本科毕业后,超过一半学生选择深造,而选择就业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的养殖场、兽医站。他们广泛分布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制药企业、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跨国公司等。”刘宗平介绍说。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吸引大批人才“做事创业”。现在的兽医学院,87%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56%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背景;还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3名。

    以行业推动专业,以专业引领行业

    传统的作坊式养殖业已经瓦解,面对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的行业新背景,乡村兽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新型兽医该怎样培养,兽医学科发展路在何方?

    “兽医学科作为应用型学科,离不开行业产业,学科发展要以行业推动专业,以专业引领行业。”在刘宗平看来,未来的兽医既要拥有疾病诊断防控的专业技能,又要拥有学科交叉的创新意识。未来的兽医学科也不再是仅仅保障养殖业的生产,服务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应成为兽医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事实上,服务行业产业一直是兽医学科的传统。以刘秀梵院士为代表的学科团队,在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沙门菌病等重大疫病防控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012年以来,兽医学院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4项,申请发明专利57项,转化成果100余项,成果转化经费近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03-30 180000/12261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