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西安市某中学近200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疑似食物中毒的症状。涉事学校承认确实有些学生出现了肠胃不适的情况,但否认食物中毒。在河南省延津县,日前也有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突然开始抗拒上学,原因是学校老师多次要求他们下跪并拧了他们的耳朵。校方回应称,“就是摸摸孩子耳朵”。
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风险社会,即使是相对封闭的校园,也会发生安全事件。不论是“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失守,抑或教师体罚学生,校园安全事件不仅会给学生们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会带来精神上的伤害。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校园安全事件显然触碰了老百姓的敏感神经。
部分学生出现肠胃不适、需要到医院治疗,“集体受凉”的说辞显得有些荒诞与滑稽。不能正视问题却急于撇清责任,轻描淡写的“集体受凉”,显然经不起常识考验与逻辑推敲。让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跪着听课,拧学生的耳朵,也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从古至今,中国人历来注重“脸面”:一旦发生任何有损“脸面”的负面事件,总是千方百计地去“遮丑”。发生校园安全事件之后,一些学校习惯自弹自唱、热衷自欺欺人。避重就轻的所谓“调查结果”,往往难以服众。这样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说到底是对学生正当权益的一种忽略与漠视。作为利益相关者,一些学校的调查能否做到理性、中立、客观,难免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自说自话的“调查结果”,不管是否属实,都会给人一种“捂盖子”的嫌疑。
更让人担忧的是,当轻微的失范行为得不到纠偏,就有可能不断累加、升级,从而导致更大的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只有亡羊补牢,才能补齐校园安全的漏洞与短板,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构建一道更加全面、更加周密的防护网。依托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调查机构,校园安全事件的调查结果才能避免先入为主的“立场先行”,切实做到不偏不倚的“价值中立”。
回应学生和家长的关切,需要让“调查结果”更有说服力、经得起推敲。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事件的第三方调查制度,真正做到“用事实说话”。只有查明真相、厘清责任,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与冲突。在现实的语境下,即使眼下没有固定的第三方调查机构,也要尊重食药监、公安、教育、卫生等公共部门的调查结果,不能任由学校自说自话。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