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校外培训机构掀起“名师”抢夺战,“名师”年薪可达三四十万元,团队负责人可达四五十万元,还有几万股期权、合伙人身份等。某一猎头招聘网站的数据也显示,今年春节后,教育培训类职位数同比大增38%,教育培训类用人需求同比增长49.5%,增幅排名各行业第二。
时至今日,校外教育培训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百万机构、年市场价值6000亿元的行业,且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现象。教育培训行业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乱象丛生,仍是教育培训行业至今摆脱不了的标签。
名师为什么会成为争夺对象?按道理讲,教育培训机构本质上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行业,行业模式导致了其必须不断提高学费,并压低教师的收入来获取最大利润。同时,为了避免教师流失,构建更稳定的、以机构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机构也不断弱化老师的价值,因此“去名师化”也成为传统培训行业不成文的“规则”。但这一规则正在被打破,随着资本的快速涌入,培训机构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教育培训市场洗牌加速。面对被重新洗牌的威胁,培训机构的短期投机行为会进一步加剧,并进而扰乱培训市场秩序,引发业内无序甚至恶性竞争。培训机构要生存,首先必须有充足生源,为了吸引学生,名师成为重要选择,因此,猎头公司四处出动,机构互挖墙脚现象应运而生。
名师抢夺战会对培训行业产生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引发培训行业的重新洗牌,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大的机构会进一步聚集名师,扩大影响,形成更多大规模有品牌效应的机构,甚至是行业龙头。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的加剧,运作困难的机构可能会铤而走险、卷款私逃。同时,名师的无序流动更频繁,对日常教学的关注会因此而减少。名师抢夺战还将直接导致教育培训步入“四高时代”,即名师课酬高、猎头费用高、宣传费用高、环境条件高,为了实现“高投入、高回报”,一些培训机构可能会产生种种短期投机行为,并进一步加剧培训市场的混乱。
名师抢夺战的诱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有三点最为关键。一是当前资本的快速注入,二是培训行业品牌战略布局的需求,三是行业规范与标准的缺失。教育培训行业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起步较晚,至今也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这三十多年的历史已经催生了一大块正在迅猛增长的蛋糕。教育培训因教育的特殊稳定性,一般较少受经济、社会波动影响,潜在的客户是数量庞大而且稳定的家长和学生群体。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行业投资并购、烧钱补贴,进入短兵相接的僵持阶段后,许多资金开始从互联网行业撤出进入教育培训行业,资本的快速注入自然会关注作为教育培训第一资源的名师。
但教育培训行业较短的发展历史也注定了资格准入制度、行业标准的缺乏,因为制度与规范的缺失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表面繁荣,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监管缺失,乱象丛生,扎堆上项目,到处挖名师,虚假做,教学质量低。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培训行业的法律法规,更没有制定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和被广泛认同的行规,培训机构门槛低,多口审批,监管真空多。因此,应借助名师抢夺战之机,为教育培训行业立法立规,尽早建立从业机构基本规范与标准、从业教师标准和资格认定、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效果评估标准,让培训行业依规而行,让名师合规流动。同时应提倡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允许通过名师的流动打品牌战,在培训市场精耕细作、加速发展,将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品牌管理运营模式进行推广并形成共识。只有立法立规立自律,方可避免丛生的乱象将教育培训行业引入不归之路。
(作者王凯,系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