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云慧
教书29年,当了16年民办教师,22年在一师一校工作,干了29年的班主任工作,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水富县城,但他从不觉得自己苦。他就是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太平乡二溪小学的刘正堂,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
刘正堂外表十分瘦弱,体重50公斤多一点,个头也只有1.6米多。刚刚50岁,却要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许多,头发也差不多掉光了。这次为了见记者,特意花了300来块钱从头到脚给自己准备了一身行头。他牢牢记着中心校李万云校长说的话:要有我们水富教师的形象。
一句承诺让他走上清贫的从教之路
16年民办教师,每月36元的工资,刘正堂拿了4年,后面12年,每月也只拿44元。直到1997年才从民师转为公办教师的他从无怨言,因为教师职业是他的人生志愿。
1980年,刘正堂高中毕业。因为受母亲病故的影响,中师考试仅以3.5分之差落榜。他想补习再考,但父亲说,你看看我们这个这么穷的家,拿什么再供你补习呢?刘正堂家6兄妹,他是唯一读到高中毕业的,是爸爸和哥哥靠养猪把他供出来的。
这时,在外地工作的舅舅要他去帮忙,说一个月有近400元的工资,还有的朋友请他去打工,开的工资也还行。他正犹豫时,村公所的杨光富支书找到他,原来,三星村一师一校校点的民办教师嫌工资低走了,已经停了一个星期的课,老支书已经和三四个人谈过,都因为一天就挣一块二毛钱,不愿意干。刘正堂成了老支书最后的希望。第二天,刘正堂就对老支书说:“杨书记,我答应你吧,我会努力的!”一句承诺,让刘正堂就这样踏上了艰辛而清贫的从教之路。为了这一句话,他在太平乡二溪村三星小学(苗汉杂居的一师一校)一干就是22年。
“当老师苦吗?”“不苦,只要乐意干的事就不苦。”刘正堂说。第一堂课让刘正堂永生难忘,听到13个学生齐声问候“老师好”时,他激动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好!你们的今后会更好。”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尽管衣衫破旧,几乎都光着脚板,但都有一双求知的眼睛时,他就默默发誓,一定要当一名好老师。
为了不让学生失学,垫付6000多元学费书费
刘正堂教过的学生有300多人,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了不错的工作和收入。他说,我不羡慕你们的收入,但羡慕你们成为了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刘正堂工作了22年的三星村,是水富县海拔最高、最偏远、最贫穷的自然村,属高寒山区,当地群众以马铃薯、玉米为主食,经济收入主要靠卖山货和草药,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交不起所需费用而辍学在家。刘正堂为此平均每半年家访60多户次,平均每年动员回校学生达40人次,所教班级入学率、巩固率连续14年达100%。
为了不让孩子失学,刘正堂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替贫困学生交杂费、课本费,还买本子和文具给学生,直到这些孩子完成学业。他教过的300多个学生中,没有资助过的只有3个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22年中,他为学生所垫课本费、杂费、本子费等就达6000多元。那时,帮学生订书的费用是从老师的工资里扣除,而且经常收不回来。刘正堂记忆里就没有完整地拿过一个月的工资,有次七扣八扣下来最后拿到手就剩16元了。
有一个学期,课本费和杂费共计要收五六元钱,有一个家长整整背了3天的柴卖才挣得3元钱。当这个家长将皱巴巴的3元钱塞到刘正堂手中时,刘正堂心里难受极了,不忍心收,就对那家长说,你去给家里买点盐,或者是给孩子买点本子和笔。
刘正堂不仅用钱资助学生,看到没有衣裤鞋子穿的学生,还将自己仅有的衣物也拿出来给学生。当年他教过的学生,现在有的已做了父母,又将孩子送去让他教。见到刘正堂就说起当年还有钱没有还给他,刘正堂就说,你们有了知识,知道学习知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还钱就不要再提啦!
面对种种诱惑,始终认准教书这个事儿
1988年,乡里要抽刘正堂回村公所当主任,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其他待遇,村主任都比民办教师实惠多了。但因为心中揣着的那份光荣的信念,他婉言拒绝了。亲朋好友都说他傻,但他说,为了三星村的孩子,我愿意当一辈子傻子。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商的洪流席卷全国城乡,刘正堂有同学辞掉工作在县城开公司,急需人手帮助管理,劝他一起经商,刘正堂还是一口回绝了。
面对种种诱惑,刘正堂始终认准教书这个理儿,丝毫不动摇。他常说教师的生活虽然清贫,但追求和理想是富有的,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他再苦再穷也不后悔。
刘正堂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还特别关心学生的点点滴滴。三星小学地处三星坝西侧,山高路险,沟壑纵横,每到春雨季节,刘正堂总是亲自到沟旁河畔接送学生,多年来保证了他的学生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为了保证学生食品安全,“伙食团长”刘正堂联系了相对固定的十几家农户购买蔬菜,从商店购买的东西也一定要检查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关。每个星期他都要提前精心安排好每天的食谱,然后送管安全的老师检查签字,再由校长签字。采购中能省一分就省一分,力求每个学生每顿能吃上三四个菜,能常吃到肉、蛋。
刘正堂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未经专业培训的教师,深知要教好学生,光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自学了《小学语文教育教法》、《小学数学教育教法》,阅读了大量的业务书刊。在重新学习拼音和苦练普通话的同时,为了适应苗汉杂居地区的双语教育教学工作,他还主动请教苗族群众,潜心学习苗语,最后基本掌握了白苗、花苗不同支系苗族的语言,成为水富教育史上第一位双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