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条游出新高度的“鱼”

[db:作者]  2017-04-17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全身柔软无骨,能以每秒6厘米的速度不动声色地畅游3个小时,速度可与世界同类速度最快的软体机器人相媲美。”近日,浙江大学实验室里的一条“鱼”在著名大众科学杂志《新科学家》上“火”了。

    不久前,该校航空航天学院李铁风、黄志龙课题组的论文“快速游动的软体电动鱼”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线,这条“鱼”,正是他们“养”的。

    鱼“肌”发达快如箭

    “机器鱼身长9.3厘米,体重90克,外形酷似蝠鲼(鳐鱼的一种,人称‘魔鬼鱼’),比一枚鸡蛋略重。”该校博士生李国瑞将这条“鱼”投放到鱼缸中,它就如真鱼附体一般,扑扇着“两翼”划水前进。

    除了一块扁平的硅胶,翻遍整个“鱼”身,也没发现有螺旋桨或电机之类的部件。它究竟是怎么动的?

    “它有肌肉,电子肌肉。”李铁风指着“鱼”柔软的“肚皮”笑着介绍,“这是机器鱼的核心部件。看上去只是一层薄薄的‘电子肌肉’,实际上却由三层材料组成:上下两层是透明的介电高弹体薄膜,中间是导电用的碳膏或水凝胶。三层材料紧密地黏合在一起,就像北京著名小吃‘茯苓饼’。如果给它两极通上交流电,它就可以像心脏一样地‘跳’动了。”

    何为“介电高弹”?即材料能在电压的刺激下产生形变。

    2000年,外国科学家发现一类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具有介电高弹的特性。“事实上很多高分子聚合物薄膜都有这种特性。以气球为例,我们将它进行适当改性后,它能在电压的刺激下膨胀16倍。”李铁风介绍,团队将这一特性结合力学原理,对这种薄膜改性处理后,就成了“电子肌肉”的功能材料。“‘电子肌肉’一张一弛,就带动两翼扑扇发力,能在红外信号的操控下实现左拐、右拐和前进;而其在电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快速响应,所以它扑动的频率会比较高,游动的速度自然比较快。”

    据介绍,课题组研究的核心模块“电子肌肉”,还能发展现有的可穿戴式医疗康复设备,或许会比硬质机械式产品更为舒适与安全。

    “这是国际上已知报道中‘游’得最快的软体机器鱼。”李铁风继续补充道,不仅如此,这条“鱼”在水中,包裹它身体的水就是产生电压的负极,这也是课题组设计中的一个创新。

    超长“待机”还零噪音

    速度如此之快,形状如此之酷的“鱼”为何以蝠鲼为原型?

    “在深海中,蝠鲼是非常优雅的鱼类,其微微扇动胸鳍,再向前滑行一段,仿佛在蓝色大海中飞翔。”李铁风娓娓道来,蝠鲼游泳时非常省力,这一点让科学家深受启发,对机器鱼来说这就意味着省电。电子鱼靠体内封装的450毫安(相当于手机容量的十分之一)的锂电池供电,航行能力可达3小时。此外,因为没有任何电机等器件,机器鱼游动时产生的噪声几乎为零,名副其实为一枚“安安静静的美人鱼”。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条“鱼”所有材料都是工业级材料,在国内有巨大的产量和化工工业基础,造价低廉还环保。

    “我们希望将来制作机器鱼能像制造橡胶鞋底一样简单,在模具中一冲便能成型。”李铁风表示,这是课题组努力的目标,除了节能环保,还要适合工业级生产制造。

    水下探测“小帮手”

    如此灵活的“软体机器鱼”能应用到哪些场景?

    “软体化可大大提高机器鱼的环境适应效果,保证它可以更容易、更安全地通过狭窄区域。全软体、高机动、长航时的机器鱼结构,也可为流体力学研究和水下智能器件设计提供良好的搭载平台。因此,这条‘鱼’可用于水下探测、侦查以及海洋环境与生物信息监测等。”

    目前,软体机器人是科学界一个新兴领域,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已经有了自己的代言人——《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相比于传统的硬质机器人,软体机器人能够任意改变自身形状、抵抗外界冲击,从而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当前国际上已形成几类软体机器人研发:如气动式软体机器人,可以实现抓握或爬行;还有形状记忆材料制成的机器人,可通过温度或光照变化产生驱动力。此外,科学家还进行以肌肉细胞作为软体机器人材料的方法研究。这类“软体机器”类产品,部分已走向产业应用。

    李铁风想象着,今后在大型水族馆中让真假蝠鲼同池游泳,将会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7-04-17 180000/12390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