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祖国“开采”光明

[db:作者]  2009-10-21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百岁生日庆典前夕,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新校区正门前,几名工人正忙着给一块巨大的煤岩“美容”。工人师傅说,看到这块“黑金”,你就能知道这所学校与煤炭的特殊关系。

  过去100年,围绕祖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中国矿大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曲折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了17万名毕业生,包括40多位两院院士和省部级领导,数百名企业领军人物,数千名知名专家,其中70%的毕业生扎根在矿业一线。

  过去100年,学校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办学足迹遍布祖国东西南北,多次白手起家,但一直秉持在艰苦行业中扎根基层的传统。

  面向煤炭一线办学,学理与应用相长,形成优良传统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矿业大学2009届去西部基层工作毕业生的来信上批示:同学们,基层艰苦地方需要你们,那里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努力奋斗。

  之前,中国矿大部分2009届毕业生联名致信温总理,表达了自己扎根西部基层工作的决心,和为国家能源与煤炭工业建设奉献青春的坚定信念。这感人的一幕,折射出矿大百年的历史传统。

  1909年,正值中国煤炭工业起步期,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的路权、矿权。为了骗取矿山开采权,英国福公司在河南爱国士绅反复交涉下,最终才勉强创办了焦作路矿学堂。此后40年里,学校历经艰难,受尽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

  特殊的办学处境,使早期的办学者在学校初创之期就确立了面向国家采矿行业,培养采矿冶金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为了尽快培养出适合矿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学校从院长到教授,教学尤其注重学理与实践结合。1932年,学校采冶科学生利用暑期徒步到各地厂矿参观考察,历时两个月,行程万里,使学生大长见识,成为当时之壮举,对学校后来的办学影响深远。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点兴建了一批大中型燃料骨干企业,但矿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专业人才奇缺,当时国内煤矿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人工,就连规模较大的开滦煤矿,运输基本也是靠骡子牵引,国家渴望能尽快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

  据1951年入学的中国矿大采矿系教授侯朝炯回忆,当时学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教学上依然实行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传统做法。平时课堂上学完一套理论,老师一般就会带学生下煤矿,现学现用,而且大学4年每个学生至少有3次较长时间的下矿实习,跟着煤炭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打炮眼、装填炸药、设计矿井巷道及矿区等技术。

  “每次下井实习归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都想早日改变国家煤炭工业的落后面貌。”回忆那段激情岁月,中国矿大原副校长沈通生兴奋地说。正因为煤炭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矿山一线,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家煤炭工业发展的新需要,学校在历次教学改革中都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工程实践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校依托煤矿企业建设了许多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学校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的科研创新训练,面向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本科生,实现了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一批批毕业生到艰苦的煤炭行业工作,凝聚着不畏艰苦的矿大精神

  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面向国家需要、学煤、爱煤、服务煤炭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矿大精神,始终流淌在中国矿大人的血脉中。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成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煤炭行业存在死亡率高、生产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煤炭行业一度出现了新的“人才断层”,成为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瓶颈。有关统计显示,我国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另外通风、安全、洗煤、煤化工等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下转第二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10-21 180000/12415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