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禀赋。2015年5月,国家办公机构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转型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牡丹江师范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全面部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与其他高校、当地政府部门、企业行业深入合作,探索构建“校校—校地—校企”三维互动,“创业教育、项目实训、创业实践、企业孵化”四位一体,“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思创融合”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三维互动、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首次将“三螺旋”引入创新研究领域,提出三螺旋理论,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企业(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也表明产学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之间的互动促进关系,形成了“三螺旋”式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因此,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之初就借鉴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其他高校、企业行业、当地政府部门建立起合作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共同协作育人。
1.校校互动,共享教育资源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差异化嫁接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是师范专业起家,在农学、医学、工学等学科方面发展滞后,本着“互利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原则与周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师、共享课程、共享实验平台、共享实践基地,共同研讨教学改革、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并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系列举措全方位、多层次共同发展。同时,更新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全国高校共享教学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2.校地互动,共建实践基地
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校地优势,推动相融相通,进一步深化高水平全方位合作。学校与牡丹江市政府部门、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共建中科院长春分院牡丹江育成中心;与牡丹江市法律部门签订“协同育人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实践基地”“牡丹江市中级法官教育培训基地”;与牡丹江市东京城镇政府部门签署“农业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合作协议;与牡丹江市爱民区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3.校企互动,共建创业学院
学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坚持“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依专业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按学生意愿分类开设实验班、校企联合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原则,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孵化”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总学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四位一体、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探索“创业教育、项目实训、创业实践、企业孵化”四位一体、“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思创融合”多元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专创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四融入”。
通过制定《“十三五”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规划》《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健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了从理念思路、具体措施等方面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四个融入”,即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考核环节、融入实践育人环节,建立了“6+1”即6个理论模块加1个实践模块的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形成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2.科创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2016年,国家办公机构颁发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方案指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牡丹江师范学院注重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是多层次推进项目化建设。设立了二级学院创新创业特色项目、设立师生共创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二是多维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挖掘学校科研、专利成果,对接项目团队,丰富项目来源,积极争取校、地、企以及创业师生多维度协同合作,健全成果转化流程和机制,促进其落地转化。三是多渠道申请协同育人项目。2016—2018年学校成功获批9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并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师生共创,多措并举,促进科创融合,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多试点推进科研式教学方法。通过导师+实验室项目的科研式教学方式,把导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新成果相结合,基于项目和问题为导向开展实践教学,教学过程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转变,由注重理论讲解向注重探索过程训练改变,由单一学科教育向跨学科综合培养转变。
3.产创融合,促进创业项目产业化
结合学校特色和有利条件,充分调动行业优势资源,分区域、分功能、分步骤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壹街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并通过不同规模层级、产业上下游相互衔接的大中小型企业的运营,形成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产业生态,搭建行业创新需求、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接平台。
4.思创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农村发展滞后、部分地区生活水平仍然处在贫困线以下便是这一矛盾的集中表现。新时代高等学校以及高等教育有必要切实服务于社会矛盾的改变,服务于扶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要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近年来,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创业实践活动等多是依托于牡丹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展。学校联合牡丹江市7所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接,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助力农村经济振兴活动。一方面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牡丹江市农村地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催生一批可转化的优质项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成果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新模式孕育人才培养新成果
1.教师创新创业科研水平不断增强
2018年学校教育学科入选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支持计划;2017年首届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征集活动中,两名教师论文获奖;2018年一名教师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先进工作事迹”荣誉称号;两名教师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年会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2017年,学校重点培育创新创业项目“乃寅写作班”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建设逐步完善
学校建设了“壹街区”大学生创业园,建成了路演中心、沉浸教室;购置创新创业相关软件,截至目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软件环境建设基本建成。
3.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
从2016年到2018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由10项升至82项,学校孵化创业项目由13个升至76个,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报名项目由20个升至328个。学生发表论文、申请软件著作权、专利数量逐年增多,近两年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别奖项18项、省级奖项49项。
综上,“三维互动、四位一体、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土壤,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使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行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必然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研究并持续向纵深推进。
(吕晓芳 李 强 周传胜 周 波 乔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