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近年来国产电影类型、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市场上不断涌现探讨教育问题的电影。2019年暑期上映的《银河补习班》再次聚焦教育问题,引发了大众对教育的关注与反思。
电影《银河补习班》温暖又不失深度地展现了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动人父子情。导演采用时空交错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从载有儿子马飞的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但在宇宙中意外失联的悬念中开篇,在生命最大的绝境中,以穿插马飞回忆的方式讲述自己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父亲马皓文身为工程师因设计的大桥坍塌,为替单位背黑锅而锒铛入狱,七年后待到父子再次相遇,马飞已经成了一名成绩垫底的“问题少年”。在马飞即将被学校开除之际,父亲与对马飞强烈不满的教导主任立下年级前十名的赌约,并开始用自己独到的教育方法引领儿子的成长之路。影片融入了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1998年抗洪等重要历史事件,最终回到开篇的悬念,以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返航达到全片高潮。在三十年的时代变化下刻画父子情感,从一对父子的个体视角为时代画像,探讨了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的教育主题,在最大程度上赢取了市场和国民口碑。
这部影片集中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警醒人们应深刻审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导演借影片中父亲马皓文的教育理念表达了这样的态度:人一定要有独立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电影中有一幕展现被撕碎的书页漫天飞舞在教学楼间的场景。在完成高考后学生们这种极端的宣泄方式,背后其实映射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仇恨。电影中还有一场戏是父亲和孩子的班主任探讨是否该让孩子高强度反复学习以求掌握知识。父亲的观点是学习的神经如果一直紧绷,孩子会厌倦学习。我们很多人可能听过“天才一万小时”的说法,当你在一个领域专注地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一定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可前提是天才选择的是他所热爱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他能不知疲倦地钻研一万个小时,而后成为卓越的大师。而很多学校和家长只把考高分作为唯一目的,强行要求学生在他们可能并不喜欢的学科反复训练,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题海中厌恶学习,缺乏独立精神,不知梦想为何物。以致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很迷茫,毕业后找工作更多是为谋生计。
影片中父亲不断教导儿子:“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他告诫儿子,不要当所有人都只知追求清华北大时,自己也盲目地成为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大脑要一直想一直想,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世界上有很多有趣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个,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父亲的教育和陪伴下,马飞拥有了成为高考状元的实力,却毅然选择自己更喜欢的飞行员专业,最终成为了航天英雄。可能很多家长会疑惑,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一个只重兴趣的小孩真的可以成才吗?导演俞白眉在与观众交流时回答了这个问题:“‘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如果真心希望孩子幸福和有所成就,家长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
面对高考,总会听到“一分能灭上万人”的口号,但生活不等同于考试,正如邓超在剧中的台词:“真正的人生难题,不会像考卷那样,会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会有EFGHIJK的岔路。”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很多人学历很高,可一旦遇到生活的挫折和打击就畏缩不前,跌倒了不愿再站起来,甚至选择轻生。电影里父亲马皓文替全设计院的人背了黑锅入狱七年,出狱后仍遭同事邻居唾骂驱逐,打工时也屡遭羞辱,为自己平反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但始终没有放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儿子马飞,做人要永远不认输,这也成为儿子一生的信念。古往今来但凡有大成就的人,无一例外都是从无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人人都会遭遇失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相比不犯错,我们更需要的是拥有面对错误的勇气、永不服输的精神。
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感慨:“马皓文说的话正是我想对孩子说的。”在一些家长的认识中,教育的职责首先属于学校,认为想尽办法让孩子考入名校就万事大吉了。这部电影从某种角度对为人父母者是一种提醒: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也需要家庭的智慧。
《死亡诗社》《闻香识女人》《四百击》《放牛班的春天》《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外国经典教育电影已深入人心,常为观众津津乐道。在对人性的发掘、教育问题的聚焦等方面,一部《银河补习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来得正合时宜。中国正处于产业和科技面临重大转型升级的时候,教育也需要升级和改革,这部电影更大的意义在于引起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对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相信影片在市场取得的成功也会鼓励更多电影创作者关注教育问题,创作更多优秀的教育题材电影,影响更多的人关心教育。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