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学校学生春游途中行进在鸭绿江边。高卿轩 摄
鸭绿江风光 视觉中国供图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走进“国门学校”,看毛岸英学校的孩子如何铭记英雄
“国门学校”国旗高扬,看五星红旗在英雄出征地升起
边疆孩子献歌祖国,听来自鸭绿江畔的告白
开栏的话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70年来,我国边疆地区的教育同样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涌现出一大批长年扎根边疆学校的优秀教师。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教育报刊社从6月初开始启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组织骨干记者,分9路出发,深入全国9个陆上边疆省份,走进一所所国门学校,与长期扎根边疆的教师面对面交流,体验他们在边疆的生活,感受边疆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此次大型报道通过记者采访纪行的形式,用事实说话,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用教育工作者和师生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记录记者耳闻目睹的教育故事。此次大型报道特别突出媒体融合,除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外,还将重点放在拍摄系列短视频上,与报纸的文字报道形成融合态势。
报道路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今天,本报开设“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栏目,首期推出辽宁报道组的融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涛涛黄海浪,记录着甲午风云的惨烈;浩浩鸭绿江,回响着抗美援朝的嘶吼。一座英雄的城市,因两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而为世人所铭记,它就是位于我国海陆边境端点的辽宁丹东。
初夏时节,中国教育报“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特别报道组沿着中朝边界,走进鸭绿江畔的一所所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近距离欣赏教育所描绘的一张张兴边富民答卷,感受教育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答卷一:促进均衡
村小幼儿园,边境线上的美丽风景
从丹东市内出发,沿着滨江大道溯鸭绿江而上,江对岸,白墙黑瓦的朝鲜民居和田间耕作的农民清晰可见。
大约一个小时后,汽车将我们带到了江中的一座半岛上。在岛上转了几个弯,车子停在了一个小广场边。广场的一侧,船帆造型的校门面朝江水屹立,门后一栋3层的黄色小楼掩映在桃林中,楼顶正中镌刻着“毛岸英学校”5个红色大字,字的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朗读声、音乐声、欢笑声不时从楼内传来。
校长于满泽告诉我们,如果早来一个月,可以看到学校一年中最美的样子。学校位于“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周围是数万亩的桃林。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岛上的桃花竞相开放,置身花海之中,宛若人间仙境。孩子们的笑脸在桃花的映衬下,成为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69年前,毛岸英从学校旁边的石桥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在祖国的最后足迹。为了缅怀毛岸英烈士,2003年,宽甸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上河口小学和下河口小学合并,在断桥边修建毛岸英学校。学校建成后,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捐助下,校门口的岸英广场、学校的综合楼、运动场、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实验室、毛岸英纪念馆等相继落成。现在学校共设6个教学班,有193名学生、19名教师。
若论在校生规模,在丹东边境数百所村小中,毛岸英学校无疑排在前列。但若论起办学条件,其他小规模学校却并不输这里。“沿边境线走走,你们会发现,房子最漂亮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有国旗飘扬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有歌声回荡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说到这些,丹东市教育局局长于笑溪难掩自豪。
据于笑溪介绍,丹东市在校生5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300多所,20人以下的有100多所。“在外地,这样的村小可能早就撤并了,但我们边境线上的小规模学校,一所都没有撤。因为只要有学校在,就一定有边民在;只要有边民在,国土就一定在。”在于笑溪看来,尽管教育财力有限,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拿金钱来衡量的。这些小规模学校每校只有三五名教师,为了能将所有课程开齐开足并保证质量,一些教师实行走校制,每天在各个学校间奔波,心中揣着的就是这份家国情怀。
小规模学校不仅不能撤,还要建设好,才能留住孩子。过去,这些学校的校舍多是砖瓦平房,老旧破败,虽然每年也投入资金修修补补,但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大部分村小没有硬化操场,一场雨后,操场就成了烂泥塘。一些村小的附属设施也十分简陋,厕所破损,蹲位不足,食堂灶具和饮水设备残缺不全,冬天教室要烧炉子取暖,既不安全也不卫生。
“多亏了‘全面改薄’工程,让边境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了华丽转身,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于笑溪告诉记者,“全面改薄”是教育局这几年下功夫最大的工作,也是成效最明显的工作。工程从2014年开始启动,原计划5年投入资金3.98亿元,改善32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到目前实际投入超4亿元,293所设备购置项目校全部完成设备购置任务,263所校舍建设项目校开工261所,竣工256所。目前,丹东6个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提前两年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全覆盖。
宽甸县青椅山逸夫学校是当地老百姓眼中的优质校,但优质的只是师资,办学条件却难以让人满意。讲起12年前第一次踏进学校时的感受,老校长李广有一言难尽:“放眼望去,破旧不堪的教学楼、阴冷潮湿的宿舍楼、尘土飞扬的操场,学校四周甚至连围墙都没有。”“全面改薄”工程启动后,学校被列入了项目校名单,700多万元专项资金的投入帮助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和一些教学生活设施。如今,窗明几净的教室、温暖舒适的宿舍、干净整洁的食堂、平坦宽敞的操场,整个学校焕然一新。
近几年,入园难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丹东为此实施了3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建设公办幼儿园列入市政府15件惠民实事之一。
在对农村闲置校舍和村小幼儿班设置情况全面调研后,教育局决定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同时在村小增设幼儿园。几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农村公办幼儿园87所,新增学位1.1万个。
在扩大资源的同时,丹东市还实施农村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水平和质量提升计划,投入资金487万元,对32所提出晋级要求的乡镇中心园进行扶持。经过评估,8所中心园达到四星级,其余24所达到三星级。
为缓解幼儿园师资不足的困难,教育局将宽甸县作为试点,招募73名教师志愿者在全县21个乡镇的71个支教点进行巡回支教,为近2000名山区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使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答卷二:提高质量
教学改革,继往开来的坚定步履
提起包全杰、姜兆臣,不仅丹东教育界尽人皆知,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上世纪90年代,丹东凤城市东方红小学校长包全杰的“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成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教育部有关部门和辽宁省曾13次在东方红小学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推广包全杰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他所编写的作文教材,被15个省份的3000多所学校采用。
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丹东东港市实验小学校长姜兆臣的“韵语识字教学法”也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他主持的“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实验,获得了“全国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特等奖”,并向全国推广。
包全杰、姜兆臣语文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他们的带动下,丹东的教育事业被刻上了改革创新的基因,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在各个学校蔚然成风,教师们以包全杰、姜兆臣为标杆,在教改的路上探索前行。
在姜兆臣工作过的东港市实验小学,一张张色彩斑斓的校报和一本本充满童趣的绘本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每张校报的报头,“小水滴”3个字的设计各不相同,全都个性十足;一本本绘本,从文字到插图,再到装帧,精美细致程度让人赞叹。
校长孟祥忠告诉记者,校报每学期出两期,每期的报头和版式,都交给学生们来设计。而一本本的绘本,则是孩子们寒暑假的特色作业。这些作品,展示着学校30多年来围绕“阅读”进行教学研究的成果。学校在经历了“注提教学”和“韵语教学”两个发展阶段后,如今进入“多元阅读”发展阶段,通过探索小学生多元阅读的途径和策略,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整合,提高教师在多元阅读中的教育智慧水平。
“校本课程不一定是一本书,我们搞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一门课程。”位于凤凰山山脚下的凤城六中,因其丰富而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省内外学校前来取经。校长艾纯刚认为,学校开展的每项活动,都是发展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良好时机,更是培育道德行为和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理念下,凤城六中精心设计各项活动,挖掘活动背后的教育资源。一项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初中3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分享”。
“六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变。”艾纯刚笑着说。这句话是教师们总结的,刚开始时是表达内心的一种不满,后来却慢慢变成了褒义,表达着内心的自豪。“我们学校就是在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向前发展。”
离凤城六中这所初中校不远,是当地最好的高中——凤城一中。不必说学校里那座建于清朝光绪三年、彰显悠久办学历史的魁星楼,也不必说学校每年几乎百分之百的高考本科上线率,单单是学校“科技创新型特色高中”这个牌子,就值得说道说道。
“我们学校没有科技馆,但我们撑起了丹东科技馆,丹东科技馆90%的作品都来自我们学校。”在申请辽宁省科技创新型特色高中的汇报中,凤城一中校长唐军这样充满底气地回答专家的提问。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选择了将科技作为自己的特色。通过科技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些校本课程既有科技理论、科普知识,又有学科思维拓展训练,更多的是有关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课程,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空间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赛场上见真功,凤城一中先后参加了20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200件作品参赛获奖,其中金牌39枚、银牌57枚、铜牌96枚。学校机器人社团连续4届参加辽宁省机器人大赛,均获得金牌,其中机器人创意比赛两次夺得辽宁省冠军,3次代表辽宁省参加国赛,获得两金一铜的好成绩。
答卷三:服务发展
转型升级,支撑产业的动人乐章
菊花电视、东方齐洛瓦冰箱、孔雀手表、康齿灵牙膏、牡丹照相机以及丹东丝绸,这些曾经蜚声全国的品牌和产品,在上个世纪启动改革开放前后,铸就了丹东全国轻工业名城的荣耀。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南方轻工业产品取而代之,丹东的光环逐渐暗淡。2017年,丹东市委、市政府吹响了“重振轻工业名城”的集结号。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丹东市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无不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在著名的鸭绿江大桥下游10公里,一座更加雄伟的大桥横跨鸭绿江两岸,这就是5年前落成的鸭绿江新桥。新桥的桥头堡,就是丹东新区,这里不仅是未来中朝边境的国际金融商贸中心,也是丹东市未来的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现代化的水陆口岸、物流枢纽和现代化产业基地。
丹东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坐落在新区内,紧邻装备制造园、仪器仪表园和计算机软件园。围绕旅游城市和轻工业名城的发展思路,丹东职专重组和调整传统专业,旅游服务专业成为国家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成为省级示范专业。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的还有中餐烹饪专业,“丹东十大名厨,8个是我们的毕业生;各大酒店的厨师长,基本都是我们的学生。”副校长张立波告诉记者。在做优做强传统专业的同时,学校借丹东优势产业发展之势,及时增设专业或专业方向。如为服务丹东仪器仪表园的建设,学校开设精密仪器加工专业,解决仪器仪表、手表加工组装技术工人短缺的困难。
同在新区内,离丹东职专不远,是另一所培养高一级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去学校采访,手机导航显示已到目的地,记者却未看到学院的校门和入口。正犹豫间,学院副院长赵景辉从路边的一栋楼内迎了出来,“机电职院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的学校,和周围的工业园区浑然一体。”他解释说。
学院一方面提高专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契合度,一方面将科研选题地方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典型的是2016年的一个例子。学校旁边仪器仪表园内的企业——丹东惠凯感应器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红外感应节水器、洗浴设备控制器等节能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产品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曾达到过70%。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产品更新换代快,而公司技术力量跟不上,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为了扶持企业发展,丹东科技局委托学院组织技术服务团队进行科技帮扶。服务团队进驻企业后,对企业多款老产品进行了升级改造,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功能,优化生产工艺。经过半年市场检验,产品返修率明显降低,销售量猛增,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学院的马英庆老师被企业聘为技术总监。服务团队还为企业研制出新产品,开发了10多套模具,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我们学院不可替代的价值,显示了学院‘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特色。”学院党委书记王忠诚总结道。
在丹东,提到辽东学院,大家都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因为它是丹东唯一一所本科高校,也是我国距离国界线最近的一所地方大学,培养的是为辽宁和丹东当地服务的“永久牌”人才。谈到学校多年来的办学成绩,校长李文秀如数家珍:“丹东边疆地区83%的中小学校长、70%的骨干教师出自我校;丹东纺织服装企业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人员出自我校;丹东多数基层医院院长及半数以上医护人员出自我校;丹东80%的乡镇农业技术员出自我校,大梨树村书记毛丰美就是学生中的楷模。”
丹东重振轻工业名城,纺织服装是一个重要产业,丹东东港曾摘得“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的荣誉。学校科研处处长王丹生告诉记者,为了给产业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学校与纺织品企业联合,设立了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并以实验室为依托,与市政府共建“丹东户外纺织服装公共技术平台”,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建立“防护纺织品检测中心”。纺织面料送到实验室,电脑会自动检测出面料的强度并完成静电、甲醛等数据的检验。
在学校服装与纺织学院的教室里,记者看到十几名学生正在上运动户外服装理论课,授课者是来自运动户外服装企业的专业人员。“企业教师授课的优势,就是学生们能学到一线最实用的专业技能。”服装与纺织学院副院长滕洪军介绍,学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在服装与纺织某一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为配合“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的建设,学院专门设立了运动户外服装研究方向,现在有40多名学生在这一领域深入学习。
兴边富民,教育先行。为了丹东这座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为了百姓幸福的生活,教育人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前行。
(本报“边疆教育行”辽宁报道组成员:翟帆 赵彩侠 刘玉 郭可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