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学生在跳塔吉克民族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边疆孩子共读课文:冰山上的畅想
塔吉克族孩子的祖国恋歌
帕米尔高原书声琅琅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来客》和它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曾经火遍大江南北,让人们第一次知道,在祖国西部边陲的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有一个热情、勇敢、热爱祖国的民族——塔吉克族。
塔县平均海拔4000米,是我国唯一的塔吉克族自治县。全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4.2万,地广人稀。就是这样一个小县城,接壤了3个国家,分别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里有千年石头城,有全国最美的冰塔林和杏花村,全球12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4座在塔县境内。
但是,高寒缺氧、山高路远的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给塔县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与此同时,受制于师资短缺、基础设施不足、农牧民子女居住分散等现实原因,塔县的教育水平曾经严重滞后。
如今,祖国各地处处旧貌换新颜,这个边陲小县又发展得如何呢?
今年夏初,记者一行辗转来到塔县。在这里,记者进学校、入农户,亲眼见证了塔县人民生活和塔县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在新疆第一批推行寄宿制学校,到两年建齐57所幼儿园,再到各种教育惠民政策,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校长武建芳说:“现在,我们县的教育闪光点像星星一样在帕米尔高原上闪烁。”
寄宿校建设11年,学生从长大想“放羊”到想当律师
街舞、民族舞、诗歌朗诵……5月31日,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操场上,一场丰富多彩的庆六一文艺汇演,引爆了全校2307个孩子的激情。孩子们身着节日盛装,具有民族风情的褐色大眼睛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武建芳微笑地看着演出,看着孩子们,思绪万千。2008年,为了改变教育事业滞后的状况,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塔县决定通过建寄宿制学校的方式,分步骤实施集中办学。塔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谢华介绍,基本思路是原则上全县四至六年级学生集中到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就读;各乡镇小学只保留一到三年级,满足从村里到乡镇路途遥远的孩子的就学需求;初高中由克拉玛依、奎屯等地对口援助,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当年9月,一群骑着骆驼的山里孩子,在家长的护送和教师的陪同下,来到了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那时,武建芳还是学校的普通教师,但孩子们刚来学校时的情形,她至今历历在目。她先给记者讲了3个故事。
故事一:学校第一次发香蕉,孩子们咬了一口,都说不好吃,扔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生活在大山深处,没见过香蕉,直接连皮吃了。”教师们急了,爬上桌子,给孩子们演示怎么剥皮,怎么吃香蕉。
故事二:办学一年下来,校长、教师们吃惊的是,学校在换玻璃上花了3万多元。“为什么?因为孩子们小时候只玩过扔石头的游戏,到了学校,没事的时候接着扔石头,瞄着玻璃扔,他们完全没有‘这是在破坏公物的意识’。”
故事三:学校食堂炒了菠菜,孩子们都挑出来扔了。“他们说这是草,是牛羊吃的,人不能吃。他们在牧区几乎没有见过蔬菜。”
孩子们的状态让武建芳们很辛酸。
怎么办?
先从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入手。
教师们白天上课,下了课组织孩子们吃饭、睡觉,又当教师又当保姆。晚上全部住在学校,前两年没有凌晨2点以前下过班。有的低年级孩子小,晚上想家睡不着觉,一个哭了整个宿舍都跟着哭。“我们抱着孩子哄,有时候心疼,跟着一起哭。”武建芳笑着回忆,眼眶却悄悄红了。
为了尽力弥补寄宿制对孩子们带来的心理不适应,学校想了很多办法,如从各乡镇调来部分孩子的原有师资,将部分学科教师转为专门的生活教师等。生活教师的心有时候比父母还细,给孩子们理发、缝衣服、洗衣服,组织孩子们洗漱、洗澡,还要给尿床的孩子洗床单。“为了孩子,这些生活教师克服了从‘教师’到‘保姆’的心理障碍。”武建芳说。
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好,睡得香,学校的营养餐配备了孩子们的传统饮食奶茶、馕等,也让孩子们习惯了营养必须的水果和蔬菜。为了让孩子们穿着整齐、干净,社会各界有的送来校服,有的送来床上用品,有的送来生活用品……
为了让孩子们自立自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校请来文体局放电影,引导教育孩子们,“到县城读书,是为了让你们走出深山看世界”,告诉孩子们生活不只是牛羊和毡房,“新疆的首府在乌鲁木齐,中国的首都叫北京”。
为了赢得孩子和家长的信任,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2019年春季学期,学校任课教师及校领导联系班级累计212次,了解和掌握学生到校到课情况、课堂教学情况、教室安全情况;进包联宿舍累计4080次,了解和掌握学生住宿管理情况、日常生活情况和卫生状况;进食堂1632次,了解学生对食堂饭菜的满意程度及饮食情况;联系家长1224次,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宣传到家,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这一切努力,让孩子们悄悄发生了变化,不再随地大小便,不再悄悄溜出学校,见人变得有礼貌,学会收拾垃圾,理想变得丰富多彩。
操场上,记者问孩子们长大想做什么,“律师”“舞蹈家”“科学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10年前问这个问题,他们都说是放羊呢。”武建芳笑着说。
与此同时,各乡镇保留的一至三年级的寄宿制小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塔县塔干乡小学党支部书记米日姑丽·艾克米汉介绍,以前学校食堂没有桌椅,学生们得蹲着吃饭,现在不一样了,食堂宽敞明亮,告别了架炉子的时代,宿舍从地暖改了成电暖,教学设备特别好,还能上远程课。“三餐丰富,晚自习后还有干果,家长都很满意!”米日姑丽·艾克米汉说。
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崭新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宿舍楼……2017年9月,在距离塔县288公里、离喀什只有12公里、海拔仅1300米的疏附县吾库萨克镇,一座投资1.4亿元、可容纳2500名学生学习生活的寄宿制中学落成。探索异地办学——这是塔县全面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又一创新。
一直以来,塔县教育质量较为落后,在塔县教育人看来,除了教学条件落后外,也有海拔过高对学生身体影响的原因。所以,深圳对口支援塔县之后,塔县政府与深圳市一起决定对塔县的初高中实施异地办学。
2017年9月,塔县所有高中生、部分初中生来到了氧气充沛的疏附县就读,生活和学习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而来自深圳外国语中学的新任校长李方,以及10名深圳支教教师,则给这所民族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巨大活力。教师教学上,示范课、师带徒、教研开展等,让原塔县中学的教学团队教学水平迅速提高;社团活动中,从未见过的毽球社、古诗文吟诵社、书法社、英语角、生物社、健身社等,带动塔吉克学生多元发展;硬件设备方面,校园网的建立和使用让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教学内容更加优质、教学手段更加先进……
短短两年过去,学生面貌焕然一新,身高普遍增高,学习劲头更足,学习兴趣浓厚。
时光荏苒,塔县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已走过11年。学生在校学习住宿吃饭全部免费,生活得到良好保障,学习成绩大幅提高,兴趣多元发展。
塔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双语办主任木拉阿比甫·夏夏感慨万千:“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所有寄宿制学校没发生一起学生安全事故,无论路途多远,寒暑假学生上下学全部由教育局包车、教师接送。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家长理念发生巨大变化,积极支持孩子上学和学校工作。”
村民争先恐后“捐”房子,两年间建齐57所幼儿园
在塔县教科局,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57所,其中县直幼儿园两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及附设幼儿园55所,全县适龄幼儿2164名,目前全部入园就读”。
记者采访中得知,3年前,塔县的学前教育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一些乡镇及村组幼儿园处于空白的状态。
那么,这3年100%的入园率,从何而来?
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率先在南疆四地州实现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的意见》,要求南疆四地州保障幼儿园“应建尽建”,幼儿“应入尽入”,2016年秋季学期即解决南疆学龄前儿童入园问题。
一声令下,塔县县委、政府火速行动,塔县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县委组织部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做好自治区、地区、自治县支教教师相关工作;县人社局负责学前幼儿教师招聘工作;县教科局负责4—6岁幼儿的入园工作,确保巩固率,指导幼儿园开展教学工作;县发改委负责幼儿园建设、资金、立项、审批、项目监管等工作,与教育部门共同解决师资短缺和资金投入短缺问题;县财政局负责幼儿园经费投入,确保上级下拨资金及时到位;县住建局负责审批幼儿园建设用地,形成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范围,办理建设用地许可证、意见书等,对工程质量、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监管;县环保局负责幼儿园建设用地周边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县国土局负责解决幼儿园建设用地审批和上报……
然而,无论是幼儿园教师配备,还是新规划的幼儿园建设,一切都需要时间准备,那么,2016年秋季幼儿入园问题该如何解决?
塔县教科局紧急展开调研,发现除县城和一些乡镇有学前教育场所和基本教师配备外,有26个应建幼儿园的村组完全无办园场地、无师资、无教学设施。
怎么办?
这时,塔吉克族人民对开办幼儿园呈现出的热诚让木拉阿比甫·夏夏至今记忆犹新。
无办园场所?
有的村马上腾出村委会的房子,实在腾不出房子的村组,老百姓们都自发申请——“用我们的房子”。
当时,塔县农牧民的富民安居房刚刚建成,为了开办幼儿园,农牧民们完全不介意将崭新的房子“捐出来”。
在塔什库尔干乡的色日克塔什村,先木比因为家里的房子离村委会近、离水源近、“捐了房子”能搬去和儿子住等优势,在积极要求用自己的房子办幼儿园的村民中胜出,对此,先木比感到十分自豪。
没有师资?塔县所有公务员轮流支教一年。
没有保育员、厨师、保安?村委会纷纷自发聘用保育员,很多村民自告奋勇当厨师、当保安。
没有教学设施?木拉阿比甫·夏夏回忆,2016年的整个夏天,教科局的干部职工们都在往乡镇送教具、送器材,甚至刷墙改造房子。
……
就这样,2016年秋季,塔县57所幼儿园都实现了开门迎接适龄幼儿入园的目标,其中26个新建的临时幼儿园被称为应急幼儿班,11个应急幼儿班征用的是农牧民的富民安居房。
与此同时,幼儿园的新建工作快马加鞭。
2017年9月,塔县全部村组级幼儿园竣工投入使用,如期开学。
塔县为孩子们打造的,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
在塔县第二中心幼儿园,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极为现代化的幼儿园。以食堂为例,留样柜、蒸饭机、保洁柜、切菜机、切面机、和面机等设备样样齐全。而在文化墙上,手绘画面生动地展示着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刷卡支付等“现代四大发明”。
塔县马尔洋乡皮勒村幼儿园则极具个性。一条小溪悠然穿过幼儿园,最大的特色是小溪两岸,教师带着孩子们自己取材在石头上绘的彩绘,充满童趣,独一无二。
短短3年,塔县建立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幼儿公用经费每生每年1100元,伙食补助每生每年1450元,教材费补助每生每年130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招录特岗教师和定向免费师范生,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同等享受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补贴。
帕米尔高原好娃娃,立志守护国门守护家
塔县是我国唯一的三国边境县。塔县第二中心幼儿园园长迪力加马丽说:“我们塔吉克民族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一直有着爱国的优良传统。”
迪力加马丽所言不虚,《冰山上的来客》讲的就是上世纪50年代,塔吉克小伙子阿米尔和解放军一起,粉碎国民党阴谋,维护边疆稳定和平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塔县800公里的边境线上,更是涌现出了许多农牧民自发守边护边的感人故事。农牧民从小放牧,对边境线上的道路、河流、天气变化、涨退水等情况了如指掌,边防部队边境巡逻,十分需要农牧民的领路和帮助。这些自发守边的农牧民也被尊称为“没有工资、不拿钢枪的义务兵”。巴依卡大叔一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护边,就是这些故事中的典型。
上世纪60年代,巴依卡的父亲就开始在红其拉甫一带放牧巡边。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有的地势险要处不能乘车、骑车,只能用牦牛作为交通工具。
到了70年代,老父亲身体不再允许频繁地跋山涉水,他便想让巴依卡接班。年轻的巴依卡不想青春在老林里度过,老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在边境上当兵的,都是内地来的十八九岁的娃娃,这里是你的家,他们能去,你为什么不能去?你有义务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此,巴依卡便踏上了巡边护边的道路。在这条蜿蜒在帕米尔高原至喀喇昆仑的冰山雪岭中,冬天风雪肆虐,夏季洪水汹涌,随时伴随泥石流、暴风雪、冰雹和雪崩,但他一走,便是30余年。巡逻前,他会绑好战士们的行李;风雪中,他要检查战士们的装备;羊肠小道上,他总是走在最前面;过冰河时,他要在前蹚路;到了界碑处,他会在旁边的石头上用十字镐刻上“中国”两个大字……在当时红旗拉甫边防连的图册里,巴依卡的照片旁赫然配着大字——“我们的好父亲巴依卡”。
2008年,56岁的巴依卡将接力棒传给了儿子拉奇尼。在去红其拉甫采访的路上,记者偶遇正带着一队护边员巡逻的拉齐尼,他和巴依卡一样,皮肤晒得黝黑,但神情坚定。
这样特殊的环境,养育了爱国护边的塔吉克民族,也自然而然促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谢华看来,身边这些守边护边的爱国主义典型人物,就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塔县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家里聆听守边护边的故事。在巴依卡的家中,就有一个他整理出的爱国护边的展室,塔县的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曾来此参观。
塔县还常常组织学生参加红其拉甫边检站开展的“警营开放日”活动,展示部队的军事、内务、后勤保障等内容。前不久,塔县中学组织学生在红其拉甫边检站聆听了边检站发展史,观看官兵表演的队列和擒敌拳。学生阿布都拉十分激动,他说:“边防叔叔为我们守卫边关,我很感动,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像他们一样守卫西部国门。”
与此同时,塔县借助与中亚多国接壤、边境线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开发出一条集历史文化、国防教育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走廊”,建立起了涵盖红其拉甫国门、水布浪沟支关旧址、驻地部队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逐渐融入了塔县教育的血脉。
在以国防为特色的塔县第二中心幼儿园记者看到,小班是海军班,中班是陆军班,大班是空军班,班级文化、班服都分别以此为主题;园徽是向日葵,背景是解放军战士,意寓边防战士的守护;走廊文化中,处处是教师们手工制作的长城、天安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扇子、十二生肖、青花瓷、饮食、服装等……
“小班幼儿,我们进行的是爱父母、老师和同伴,爱幼儿园的教育。进入中班后,我们要使幼儿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生活及民族风俗,军垦历史等。到了大班,我们引导幼儿认识祖国的名胜古迹,主要领导人,介绍一些祖国的巨大成就,了解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国家等。我们将这些内容渗透到社会、语言、艺术等各个领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迪力加马丽说,“我们要让娃娃们知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是白来的。”
这就是塔县。
在这千峰万壑的洁净世界里,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塔县人“吃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自强不息地守护着他们的家园,跟随着祖国发展的步伐。塔县孩子在塔县教育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快乐成长,就像塔县第二中心幼儿园里传出的歌声:“小小雪莲要开花,小小驹儿要长大;我和爸妈守边防,我是帕米尔好娃娃;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我是中国好娃娃……”
(本报“万里边疆教育行”新疆报道组成员:易鑫 周飞 俞水 蒋夫尔 余闯 单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