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我家的熊孩子》最近在我国引发了有关“年轻人晚熟”的争议。参加节目的艺人虽被冠以“熊孩子”称号,但平均年龄已30岁左右。由此,当下部分年轻人不想长大、长不大的现象,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当下正值新学期开学,重庆某高校一名大一女生,因嫌军训太苦,且发现就读专业不太符合预期,就突然决定退学复读。接到家长报警后,当地民警在火车站拦住了这名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把她劝回了学校。无独有偶,前不久,一名大一女生在网上发帖公开吐槽父母,只因她向父母索要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被拒——父母认为她要得太多,便指责父母“太抠”,言辞间对父母多有不敬,结果招致众多网民和媒体批评。
二三十岁了还伸手问父母要钱,经济和精神上均不独立,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与娇气……谈起一些“不想长大”的80后、90后年轻人的典型特征,想必很多人不会感到陌生。或许在老一辈人印象中,80后、90后还很年轻,但按我国传统的虚岁计算,生于1980年、年龄最大的80后今年已40岁,年龄最大的90后已30岁。或许还有人会说,一些年轻人嚷嚷着“不想长大”,不过是偶尔矫情一下——这固然道出了部分真相,但必须正视的是,不想长大、抗拒成长、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晚熟”现象,的确是当下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某种常见“症候”。
日前有媒体报道,湖北宜昌、江西南昌等地接连发生大学生在宿舍内生火做饭的案例,有涉事学生甚至把做饭的照片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炫耀,结果惊动了当地消防部门出面处置。明明已经是成年人,做事却还像“熊孩子”。他们不仅自己缺乏安全意识,还忽视公共安全,给社会公共管理增加了负担。
时下一些年轻人“不想长大”或长不大的现象,暴露出他们在生理上虽已成人,但在心理上尚未“断奶”的现象。他们仍过度依赖父母亲人的庇护,走不出原生家庭为自己打造的安全网、舒适区,没能及时完成自我的社会化。甚至有些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多年后,仍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甚至和父母、恋人、朋友的关系也搞得很僵;在工作中,他们不善于与领导沟通、与同事协作,动不动就牢骚满腹,负能量爆棚——这些都是“长不大”的典型表现。
年轻人不够成熟并不可怕,毕竟谁都有过青涩、懵懂的人生阶段,但抗拒成长、不愿长大——假如这的确是一些年轻人的真实心理甚至顽固心态的话,则值得忧虑;假如这种心理具备一定普遍性,甚至已升级为某种“亚文化”,则更值得担忧。事实上,除了前文提到的韩国,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过去几十年中都曾出现过“垮掉的一代”“废柴一代”等社会现象,在相关国家和地区都曾引发热议,并对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产生过真实的负面影响,甚至延宕至今。
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刚健有为的青年精神。从汉代乐府《长歌行》中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梁启超先生的名篇《少年中国说》,再到毛泽东同志“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名言,都是中国人把国家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的鲜明例证。假如不少年轻人居然不愿长大,甚至成为一直长不大的“巨婴”,又怎能肩负起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社会的期许?
面对那些确实不愿长大或一直长不大的年轻人,或许家长们需要警醒和反思: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包办过多,是否把孩子保护得过于严密,是否只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考试、升学,而忽略了孩子精神层面的成长?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们也应扪心自问:是否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帮助学生实现成长、成才?
当然,对于那些一时长不大的年轻人,我们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拿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引领他们成长,帮他们卸掉思想上的包袱,并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陷阱、绊脚石。对于拥有无限未来的年轻人来说,走得慢一些无所谓,但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倒退。于年轻人而言,身体应当追求年轻健康,精神应当追求成熟精进。倘若一味不愿长大、拒绝成长,最悲哀的结果,或许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尚未长大,却已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