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 推动未来学校发展

[db:作者]  2019-09-3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上图:我们是学习共同体
下图:前沿的智慧课堂

    成都,作为我国西部崛起的国际大都市,教育信息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以下简称龙泉一小),根据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未来学校”试点工作,开启了“未来学校”建设的试点项目。“未来学校”建设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这成为龙泉一小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龙泉一小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核心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培养、管理与服务、目标与学生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和流程再造,帮助学习者得到全面、可持续的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世界的需求与挑战。龙泉一小成为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试点学校,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和教育成果。

课程建设撬动学校系统变革

    龙泉一小认为,“未来学校”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的人。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就需要课程设置、教师观念、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环境保障等系统的有机配合。学校作为成都市“未来学校”试点校,确定了以“课程变革”为支点,撬动学校基础建设、队伍建设、课堂变革、评价变革、管理与服务等全方位的变革。

    学校课程建设主要包含两个要素。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指学校设置哪些课程、课程怎样排序、课程标准等问题。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过程,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因此,学校围绕课程建设的两个要素,开展基于“未来学校”建设的课程实践与探索,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教育系统性变革和流程再造。

    龙泉一小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在原有课程结构上进行完善和丰富。学校课程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社团和特长发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课程组成。四大课程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课程重在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德育课程重在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责任担当培养;社团和特长发展课程,重在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学生认识社会、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学校形成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分别为:一是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根据学生个性化需要建立课程内容,逐步走向“全人教育”。二是要实现课程体系的变革,除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还需挖掘和整合成体系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STEAM课程和课程资源,以适应未来学生发展的需求。三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尝试智慧课堂、跨学科、研学、个人自主探究+工作坊等课程实施方式。四是尝试课程资源的引入和建设,引进更广泛成熟的第三方课程资源,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新路径。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与探索

    为全面构建“未来学校”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学校从2014年进行了“自主生长,互助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交流质疑等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断推进课堂的深度变革,加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共同体建设”项目,学校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近几年,依托“未来学校”建设项目,学校以未来年级建设进行试点,开展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形成了智慧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辅导、微课程、电子书包、保存课堂提问、课堂智能检测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个性化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利用在线分析系统,对学生实现了精准分析和精准辅导。各学科实验教师开发了教案、微课、习题等智慧课堂课程资源,不断与教学云平台进行技术对接,满足了学生真实、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促进了学生之间更加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同时还把课内学习有效地延伸到了课外。

    目前,学校在学习空间建设上也卓有成效,建立了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L-box、区级智慧云人人通、校级慧道智慧课堂的三级网络学习空间。它帮助学生实现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深度参与、课后在线作业或在班级学习空间分享自己的思维成果。课前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引发学生借助数字教材、微课、教学大师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前置作业上传到空间。师生相互学习,相互评价,通过多维互动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课中让知识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多元生成。课后学生再次进入空间继续学习,也可以利用平台回顾学过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复习。

校本课程多元化的创新研究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富多样、具有实效和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成长需求,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质。校本课程主要指德育课程、社团和特长发展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课程多元融合,各司其职,互为补充,这是龙泉一小课程建设的显著特色。

    近年来,学校开设了50余项社团课程,每周一下午半天时间,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的兴趣爱好。学生在学期初,通过“智慧云人人通平台”进行网上选课。学生在体育、艺术兴趣班尽情体验,在实验室里搭建自己的创意作品,在机器人活动室里紧张地调试设备,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数字化探究实验,亲手设计制作3D打印模型,通过Scratch创意编程设计有趣的小游戏,使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校园电视台是学校在数字新媒体时代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小记者、小摄像、小主持社团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师生对未来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虚拟演播设备人性化的操作优化设置、强大的抠像技术、3D背景设置、特技切换、场景模拟功能等,给师生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胜任小主持、小摄像、小记者的角色。学校还与四川电视台合作,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四川电视台的小记者、小主持专业培训,培训的学生还有机会参加电视台《校园全媒体》栏目的录制,目前,学生已参与10余期节目录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学校选拔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参加特长发展课程,通过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让学生在特长发展上有更大的提升。如啦啦操、篮球、足球、游泳等课程。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课程。这些课程以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研究中获得成长。学校已经形成成熟的两大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

    一是社区体验课程。学校与区域的企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开展以生活、环保、安全、法治等为主题的体验式学习。每个年级每期有半天的课程时间,进行全新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二是博物馆课程。学校与四川省博物院合作,构建了学校“博物馆课程”,已经形成了三大课型,即跨学科整合、学科内整合和课内外整合。研发的《穿越古代系列》《探寻古蜀文明之光》《家在成都》三大主题的系列教材,在省内甚至全国都具有独创性和推广价值。目前,学校作为四川省首批“文博教育试点学校”,已经走在了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前列。

    在推进“未来学校”建设两年来,学校管理团队的“未来学校”建设的领导力不断增强,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进行各项工作的思考与规划已成为新常态。两年间,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国家一二三等奖20名,省级赛课一二三等奖18名,市区赛课一二等奖20名。教师承担各级示范课、公开课,国家级别1节、省级9节、市级4节、区级20余节。教师在市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奖40余篇,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和创客比赛省级三等奖,300多人次参加市级科技创新大赛获等级奖,参加龙泉驿区首届STEAM挑战赛获一等奖,全面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学校承办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讨会”和“四川省文博教育工作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学校因信息化工作成为首批“成都市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示范校”,学校还代表全区接受四川省实验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级,引起了四川科教频道、四川教育导报的竞相报道。今年,学校又通过了“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示范校”和“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的验收,走出了一条“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推动未来学校发展”的特色创新之路……

    (陈霞 薛常成)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0-05/14686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