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我爱你昂首阔步行走时代前列 我爱你发愤图强书写伟大传奇

[db:作者]  2019-10-0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2019年9月27日,广州小朋友挥舞国旗歌唱祖国。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穿越70年时光隧道 感受新中国光辉历程:全国师生共上一堂爱国课(第一期) 穿越70年时光隧道 感受新中国光辉历程:全国师生共上一堂爱国课(第二期)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 2017年6月7日,全国高考第一天,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考点门口,考生和家长击掌鼓劲。视觉中国 供图 3、教育对外交流规模迅速扩大 2019年9月28日,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教育学院的50余名留学生,在青岛礼仪文化节开幕式上,祝福中国。 视觉中国 供图 4、国家资助 成就梦想 2014年9月4日,福州大学工作人员(右)向学生介绍贫困生的资助申请条件。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人民教育家”于漪(左)和青年教师在一起。资料图片 2016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海南中学新入职的20名新教师集体宣誓。视觉中国 供图 6、教育法律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2016年5月31日,湖北省宜昌市新华书店,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读本。
视觉中国 供图 2016年9月22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的学生(大部分是佤族)在上计算机课。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中华民族素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憧憬着“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梦想,无数先贤为延续中华文脉、培养治世良才不懈求索。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将这些梦想变为现实。

    1、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新中国成立初期,4.5亿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1949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如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人类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18年,我国幼儿园数从1950年的1799所增加到26.67万所,在园幼儿从14万人增加到465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0.4%提高到81.7%,已经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我国加速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实现了对世界的庄严承诺。2018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1.4万所,在校生1.5亿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普及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1.1%提高到88.8%,已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977年正式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走上健康发展道路;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入学机会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91万人,毛入学率已达48.1%。

    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崛起,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服务产业、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

    国家教育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从2012年起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并保持连续增长。

    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才匮乏。“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就需要技术人员30万,而已有技术人员包括见习技术员仅14.8万,缺口达15万;整个“一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我国用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2%,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18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70年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亿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校在全球的排名位次整体大幅前移,高校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教育大发展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了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3、教育对外交流规模迅速扩大

    1950年,中国恢复招收来华留学生和派出留学生,当年共招收了33名来华留学生,派出了35人出国留学。以1978年12月派出第一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生为标志,中国开始大规模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揭开了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序幕。1984年国家颁布自费留学政策,次年留学人数增幅超过50%,总人数近5000。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次年自费留学人数突破10万。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达54.45万,归国留学生总数在2016年达到43.25万人,占比达当年出国人数的80%,归国人数增速首次超过出国人数增速。

    2018年,来华留学人数达49.2万,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从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中的表现优异,到正式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成员,再到发达国家开始引入中国的教材、学习中国的经验,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中外合作办学从无到有,截至2018年,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超2000个,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相继成立,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经常性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1亿,中国语言、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重要桥梁、重要纽带。

    4、国家资助 成就梦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年):实行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

    “文革”前后(1966—1977年):整体延续之前17年逐步改革发展起来的学生资助政策,人民助学金制度仍然是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逐步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政策格局。

    经济转型时期(1993—2006年):资助主体逐步多元,资助规模进一步扩大,混合资助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新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至今):实现“三个全覆盖”——所有学段全覆盖、所有学校全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幼儿)9801.48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增加营养膳食补助受助学生3700万人。

    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金额达2042.95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160.81亿元,增幅8.54%。

    5、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新中国教师培养经历了独立封闭师范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师范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等发展历程。教师培训实现了从无到有、恢复重建、改革扩展、全面转型和协同发展,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区)、学校五级培训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参与,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我国举办教育硕士专业的院校有144所,在校生人数达6.94万;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的院校有395所,在校生人数达158.58万;举办师范类专科专业的院校有420所,在校生人数达77.88万。

    70年来,我国始终加强教师培养力度和教师供给工作,教师规模取得了跨越提升。截至2018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共有专任教师1672.85万人,相比1949年的93.43万人增长了17.9倍。各级各类教师队伍规模实现了大翻番。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将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队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一大批优秀杰出教师和先进教育组织相继涌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学历合格率大幅提升,其中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78年的9.8%提升到2018年的99.86%,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78年的45.9%提升到2018年的98.41%。

    6、教育法律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教育法律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质量提升有法有据。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至今,我国已形成以8部教育法律为统领,10多部教育行政法规、50多部教育部门规章和大量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相互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管理、教学、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发展等多维度的标准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要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一系列标准建设,使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据可依。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拓展,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

    7、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重视扶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先后实施“燎原计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多个项目,推进义务教育的区域与城乡间均衡发展。进入21世纪后,结束了双轨制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2015年开始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改善乡村教育师资状况。2011年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7年底实现国家贫困县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目标,使3700万名贫困地区学生受益。

    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倾斜,缩小区域教育差距。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央安排资金100亿元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强调,小康是全国人民的小康,进一步加快了推进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步伐。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西部教育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公平发展。2018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到3067亿元,其中80%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

    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教育差距。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了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国家逐步取消了“重点校、重点班”政策,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2013年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到2018年底,全国30.9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76%。截至2018年底,全国2717个县(市、区)已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占全国总县数的92.8%,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16个省市实现全省(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本报记者 高毅哲 黄鹏举 综合整理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0-05/146976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