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一图看懂
教育70年
扫一扫
看70年教育
这样陪你走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实施教育扶贫,完善资助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双一流”建设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教师工作重视程度空前。教育现代化美好蓝图绘就,中国正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目标稳步迈进。
2012
4%目标如期实现
2013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中国如期实现4%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3
全国统一学籍信息管理
2013年9月1日,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小学生学籍号与身份证绑定,“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年底,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统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2014
40万所学校晨读宪法
2014年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全国教育系统同步开展宪法学习日活动,全国教育系统40万所学校集中开展宪法晨读,举行特别升国旗仪式,上一节宪法教育课等。今后每年的宪法学习日将结合国家宪法日的要求,确定一个或多个宪法知识要点作为主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2014
提出新文明观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
2014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指出,少年儿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硕士生郭立伟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令人振奋。青年一代责任在肩,绝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盼”。
回忆起自己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座谈会的情景,当年五年级(3)班学生米增昊言语中难掩兴奋和激动,“习爷爷和我握了手,还问我上几年级,平时有什么爱好。习爷爷向我们提出了4点要求,我都记住了”。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各方面共同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养起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他们成长得更好。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4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冉光华出生在贵州省开阳县宅吉乡保星村冉家寨,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初三毕业时,他入读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之后通过一年顶岗实习,很快晋升为工艺组组长,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
“事实证明,人生并不只有考高中、上大学这一条路,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成长成才。”冉光华说起自己的工作,脸上洋溢着自信。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千万家庭送去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民生福音,更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筑就基石,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聚焦完善制度标准,找准改革突破口;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下一盘大棋,增强多方协同工作合力……经过长期创新实践探索,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现在进入到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期。调查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4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现场聆听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本科生古丽加汗·艾买提一生难忘。古丽加汗作为免费师范生代表发言,还将自己准备的一顶维吾尔族花帽送给了总书记。“总书记讲了好老师的要求,内涵丰富深刻,我将坚守教育初心使命,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古丽加汗说。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注重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努力为教师想办法、做实事、办好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67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6万人。纵观神州大地,从城市到乡村,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越发浓郁,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人羡慕的职业,广大教师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
乡村教师第一次拿到了国家级荣誉证书,小学教师第一次可以评“正教授”,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第一次实施,各级各类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标准第一次发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自觉爱护、尊重、宽容学生,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学生喜欢敬佩的“四有”好老师。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4
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
2015年12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发布。截至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37.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取得历史性成就,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加快。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时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邬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领域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
评估显示,5年来,以“大格局”谋划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调整,以“大工程”牵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以“大协同”创新高校内外联合培养人才,以“大实践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大教改”激活高校学生创新活力,以“大联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格局态势已形成,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
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高等教育站在新起点上。高等教育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道路,加快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表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较好满足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5
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时尚
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015
推进“双一流”建设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推动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双一流”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作出具体规定。
同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将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说,“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相关政策的情况看,‘双一流’建设激发了地方进行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的受益面不断增大。”
(本报记者 余闯 整理)
2016
工程教育实现国际多边互认
2016年6月2日,《华盛顿协议》组织全体正式成员全票通过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多边互认。
2016
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7月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意见》提出,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016
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早在1990年4月,党中央从反对和平演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研究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会议。此后的24年间,一共召开了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而2016年的第24次会议则是第一次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题召开,也是规格最高的一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此次会议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阐释和论断,打响了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攻坚战。
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多个方面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了具体要求。
201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为了全面摸清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找准问题、精准发力,2017年4月至6月,教育部组织200余位专家深入全国2516所普通高校思政课课堂,用3个月时间实施完成了“地毯式全覆盖的大调研”。
边演边讲、用视频讲、请学生讲……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变得有意思,思政课不再像过去一样“一言堂”“满堂灌”,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显著增强。省委书记、省长、校长书记、国企领导带头登台讲思政课成为新风尚,他们用亲身经历为学生答疑解惑、讲述时代命题。信仰的风帆在大学高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本报记者 欧媚 整理)
2017
残疾人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以来,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普及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中国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0%。
2017
新高考改革落地
2017年7月,上海市、浙江省组织实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首次高考,沪浙两地新高考制度改革平稳落地。上海市、浙江省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后,全国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
选考试科目,选考试次数,选升学路径……没有了原先“3+1”式的固定考卷,没有了文理分科的限制,作为第一届新高考考生,上海金山中学的陆一歆一度在突然出现的众多选择前感觉发蒙,身边的同学也一样无所适从。
好在“药方”很快跟上了。开设生涯指导课,班主任变身生涯规划导师,情景模拟排班选课,从市教委到区教育局再到学校,都帮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方向。陆一歆最终在“6选3”的20种搭配中选择了化学、地理和历史。文理兼学的她在高考报志愿时发现,可选的专业特别多。
“新高考”改革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方式。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板块,特色高中建设取代了以往升学率的比拼,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路径,直接迎击“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唯升学率”。
在考生素质更全面、考生成才方式更多元的背后,学校也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冯成火介绍,新高考改革促使高中完成了从整齐划一的行政班授课向差异化的选课走班教学的转变,班主任与成长导师“双轨制”管理模式走出了新路子。对于高校,统一考试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自主招生等多种模式并行,实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新政在上海、浙江平稳落地为新高考改革起到良好示范作用。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2018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等八省份也加入改革行列。
(本报见习记者 林焕新 整理)
2017
统编三科教材开始使用
教科书是社会的集体记忆,更体现着国家意志。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的这句话振聋发聩。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材建设的中央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教材建设这一国家事权。《意见》明确要求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有效落实国家事权。
2017年是我国教材建设史上尤为关键的一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工作进入历史新阶段。同时,教育部设立教材局、组建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了包括6000多名专家的大中小学教材编审专家库。
也是在这一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三科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使用:一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小学生们看到“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体字横在页面中间,字的周围没有拼音。原来的拼音学习被挪到一个月之后。看似简单的调序,折射出的是把汉字、汉语摆到第一位的编写思路,打好“中国底色”的价值观被强化。对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新生来说,《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顾名思义,新教材讲求“德”,也重视“法”。
2019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阶段三科统编教材在京沪津鲁琼辽六省份起始年级开始使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三科统编教材所有年级全覆盖。
(本报见习记者 林焕新 整理)
2018
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十大行动建强做优教师教育。
2018
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提速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6月21日,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大会召开。10月,教育部印发文件提出40条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2018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描绘了教育现代化的愿景蓝图。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再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教育在国家意志层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一重要论断把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成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天津市第四中学校长王洪花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教育称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校长,应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初心,矢志不渝地做一个追梦人、筑梦人。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两个大计”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凸显了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回应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期待,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有力指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把‘两个大计’转化为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报记者 欧媚 整理)
2019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明确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思政教育的改革方向,强调了党领导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回忆起座谈会,“振奋”“方向”和“责任”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的最深感受,也是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体会。小学思政课教师方荣回忆,在过去,思政课长期不受重视,课时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主课”霸占,即使开齐开足这门课,对很多学生而言,思政课仿佛总是板着一张面孔。“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句话给我鼓足了干劲。”
从北京回来后,学生们听说了方荣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那一阵子,我明显感觉学生学习劲头十足。”方荣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视,让她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标准,对思政课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让我更加清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浙江东阳中学思政课教师蒋一平回忆,“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坚定了她“思政教育要上得‘实’,就得注重实践性的教育方向”的信念。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也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
(本报见习记者 梁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