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社团参加2015年“全国信息化应用展览”现场
新疆班学生曲阜三孔研学集体照
首届全国内地新疆班“交融杯”校园足球比赛获山东省选拔赛第三名
淄博四中学生参加2018中美游学夏令营
淄博四中组织新疆内高班“北京励志冬令营”活动
参加第15届全国“NOC”活动
在这个追逐功利、浮躁喧嚣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能打造一方诗意的天空,引导学生执着和自由的精神,让孩子们不致沉溺世俗而迷失自我,从而形成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命的气质,使他们在面临人生的坎坷和风雨时,能够始终抱着一种诗意的人生态度去坦然面对,我们何乐而不为?
——刘绍华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叫《聊斋志异》,郭沫若评价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其“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在《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故里——山东淄川,有一所学校,也被视为“异类”,其校园气韵、队伍气质、人才特点、教育生活都与兄弟学校不同,有人评价其“育生育师高人一等,言人言教入骨三分”,“良莠有异志,严宽皆成才”。
这所学校,是一所有着9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现名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中学(简称淄博四中)。与所有的历史老校一样,她历尽坎坷,饱受风霜,但不同的是:这里的教育人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遇到怎样的窘境,都始终保持着充分的自信与乐观——他们坚信“中华必然复兴,教育必有所为”,乐观地坚守人本初心,豪迈地践行人才使命,科学地分析一个时代人的整体特色和使命,其史诗般的足迹和充满诗意的学校生活与不少的高中学校“单调的生活”“冲刺的节奏”也迥然而异。丰富多彩、不紧不慢,却又多元、高端、整体地发展着、成长着……
“异”者,奇异、异象之异也;“异”者,优异、异趣之异也。90年来,她沐雨而歌,浴血为诗,从“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培养优秀人才、献身中华振兴”到“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培育个体发展,延续民族生命”,从“教育救国”到“教育报国”,苦难而伟大的她,见证了中华民族最曲折、最沧桑的历史,却以坚韧而豪迈的诗篇诠释了“民族兴亡系于人才”和“教育兴衰始于人本”的真理和真谛。
大楼篇
历久弥坚 不倒的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29年,是中国人民尤其淄川人民最苦难深重的一年:中原大战爆发,山东作为重要战场,创伤与苦役使人民无食果腹,无衣蔽体,无家可归,无亲可依;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转嫁国内矛盾,减轻本国压力,对其控制下的中国山东加倍盘剥;淄川煤矿连续发生矿难,伤者无医,死者无恤,挣扎在生死线上。就在这民族危亡和民不聊生的一年,淄川县立初级中学应运而生,举起了“教育救国”的旗帜,开启了她迎滚石而逆上、历苦难而不倒的征程。
艰难初创,风雨飘摇:1929—1937年,校址在古城西北城隍庙故址,共招收九届学生,其中中学班400余人,师范班(淄川师范讲习所)200余人;1937—1945年,他们拒绝日本接收,学校停办,师生以各种形式积极抗战;1945—1948年,随着政局变化,学校时办时停,校址几经搬迁——章丘、济南、淄城等。学校风雨飘摇而又颠沛流离,但教育人救国初心不改,凝练成了该校特有的为真理而不懈求索的精神。
涅槃重生,快速发展:1952年在原址上建立省立淄川中学,1953年博山三中整体并入,淄博第二速成师范停办,其校舍和部分校具由该校接管;1955年改名为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沿袭至今;1980年被确定为市属重点中学,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6年成功置换原淄博师范校区,大大地缓解了学区适龄学子就学的压力。
时代担当,砥砺日新:2004年,学校现任领导班子组成,他们传承前人的精神与经验,立足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等新的趋势,提出“合适、充分、诗性”等教育思想,实施系列工程,勇于担当、砥砺前行,拉开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帷幕——
内涵工程——完善和更新涵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训、“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培育个体发展,延续民族生命”的办学宗旨、“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倾力打造齐鲁名校”的办学目标和“构建文明、进步、多元、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等在内的理念文化体系。
配套工程——2006年完成淄博师专原校区资产置换,2012—2018年抢抓“校舍安全工程”和解决“大班额”的契机,完成5.7万平方米的校舍改扩建,完成教学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特殊功能教育系统等各类功能配套建设。
格局工程——2012年主动争取创设新疆内地高中班(目前12个班,学生481人);2013年成立国际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教育团体和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18年淄博育才科林剑桥国际学校正式揭牌,创办首届“剑桥A-level课程”班、首届中英“国际预科班”,美国“1+3”名校直录奖学金项目连续6年成功运作。
90载栉风沐雨,90载翻天覆地。如今,学校一校两区,整体恢宏,布局合理,绿化、美化、人文化、功能化完美结合,教学、办公、生活场所宽敞宜人,未来教室、3D虚拟仿真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活动室、创客实验室等一应俱全,为适应选课走班、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多元开展夯实了物质基础。四中,成为一所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文化殿堂。
为师篇
位微品高 不老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四中曾在炮火中图存,学校有过停办,校舍有过荒芜,但“师”却从未断代,从未归零。因为“师”的坚守而存在发展,因注重“师”的培养而永葆青春。
张志亮,四中的创办者,首任校长,抗战前竭力育人;面对日本特务威逼利诱,机智应对,誓死抵抗文化侵略,在校长、抗日游击队参谋、教育部门领导等不同岗位上,都有他“教育救国”的声音。
郭方纯,1945年—1948年任校长,他强调教育的温度,强调师生的同理共情,强调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和以爱为本。任职期间政局动荡,学校被迫多次迁移,可无论多么艰难,他都把生命和幸福挂在嘴上……
还有王福恒、高兆言、李宗文、苏家茂、刘瘦青、孙淑玲等,为人正气质朴,为教踏实严谨,为师爱生如子,提起这些名字,他们的学生都会热泪盈眶。
效先贤,育新师。在新时代,四中人又提出“师生共成长”的口号,结合时代特色,熔铸“爱”与“理解”为主题的教师文化,以专业成长和学术发展为根基,实施“五路并发”的战略,建设“名师级”“专家型”“多面手”的师资队伍。
第一,挖掘和学习前人经验,健全激励与管理机制,强化理论和“诗性教育”,鼓励教师“立德、立身、立功、立言”(教风),打造以“创新、合作、学习、智慧”为核心的教师文化生态。第二,制定“四个阶梯”培养规划,通过“青蓝工程”“高学历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带动辐射等手段,搭建多元化的教师成长平台。第三,邀请全国课程专家、教学名师进行讲座,举行教师论坛,进行同课异构、组内观摩、校际交流等课堂改革实践,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技能。第四,组建教师创新团队,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师培训、中科院“创新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山东省科技创新研讨会等,提升教师创新能力。第五,围绕“理念建构和实践操作”一体化实施目标,与全国“整体课堂”课题研究组深度合作,开展为期三年的校本集中研训,将教师课堂的研究、设计、创建、评估、升华5个模块的基础技能和必修技能进行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特色课堂管理水平。五路并发,全面全员提升,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朝气,能够从容应对和解决复杂问题、高难问题的新型队伍。
90载孜孜求索,90载师魂铸就。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390人,其中高级教师116人,一级教师226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85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90余人,省级特级教师1人,齐鲁名校长1人,取得国家级别机器人比赛裁判员资格的1人、国家级别信息技术创新四星级裁判员资格的6人。近两年来,获国家及省市级表彰达50余项,发表论文达100余篇,多人赴甘肃、内蒙古等地执教全国“整体课堂”课题组示范课,为新时代的新教育提供了情、智、力的保障。四中,成为一座情怀与智慧共生的家园。
人才篇
忧国报国 灿烂的繁星
办学大计,育人为本。“育人为本”是四中不改、不忘的初心。可在“育什么样的人”这个首要问题上,四中注重时代使命和个体潜能,着力培养坚守“爱祖国”“爱人民”和“三观正”“知幸福”的底线,健康、幸福、优秀的人。例如,在战争年代,他们培养了邹平光、吕民三、孟金山等数以百计的英雄儿女和优秀人才,他们或沙场报国,或敌后斗争,或凝聚中国精神,或体现中国智慧——
邹平光,15岁在该校就读,16岁奔赴抗日前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政治工作者。
吕民三,1930年毕业于该校师范班,抗战爆发后,参加“淄川抗日后援会”,出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政府县长,鼓励和组织青年及学生参加抗战百余人,曾写下“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支;中国将衰兮,一人难治;唤起民从兮,抗倭安邦;掌握武器兮,抗日必胜”的壮歌……
前辈领航,后辈逐浪。2004年,四中人凝望历史,重审使命,确立了“培养有爱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君子风范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注重人的多元化发展,又赢得异常丰硕的成果——连续十多年高考成绩持续上升。近3年来,本科上线率每年均在90%以上,不少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录取,还有30余名学生成为民航、海军、空军(女)飞行员等。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已经成为四中人学习的榜样。如:
夏侯金旭,以男高音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而后被公费邀请到德国参加国际声乐大师班,最后登上维也纳等国际大舞台,与多明戈等大师同台演出,让世界为其喝彩,为中国点赞。
康子鑫,小学四年级时罹患肌肉萎缩症,与轮椅为伴。弟弟、爸爸、妈妈同样患有重疾顽疾。可她身残志坚,以565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山东科技大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入选2018“感动淄博”年度人物。
……
90载桃李满园,90载繁星点点。在人才辈出、灿若繁星的同时,学校也相应地获得诸多金质荣誉:全国创新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全国中学科联体理事单位、全国“一线教育家讲坛”理事单位、全国“NOC”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国家“十三五”重点课题美育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四中,成为享誉齐鲁、桃李芬芳的人才摇篮。
课业篇
多元高效 幸福的生活
在传统观念上,人们认为:丰硕的成果往往与“掐尖招生”和“加班加点”相关,可四中除新疆内高班之外,生源全部来自淄川,高一新生录取线相对兄弟学校偏低;每天有大课间,每周有大周末,师生有足够的活动与休息时间。它十多年来所表现出的异常强劲的爆发力、持久力、创造力、生产力,均源自它“异类”的课业体系——以“教育即生活”为理念,以“让每一个学生绽放精彩”为宗旨,以“合适、充分、诗性”为内涵的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合适”——分层分类。首先,他们根据学生潜能开发的类别、早晚和层次差异,结合家、校、生的共同意见,逐步地对学生进行“尖子生、自主招生控制线上线生、普通本科上线生、艺术特长生”分类分层。其次,健全统考类、选考类、基础素养类、校本类四大类课程。其中校本类是以学生社团为基础,根据高考趋势与相应高校对接,发展成“人格养成”“人文艺术”“科技体验”“审美健康”“社会实践”“文化交流”六大类校本课程。在教学上,主要推进“有效教学、实效德育、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维一体——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等模式建设,分层分类,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结构完整,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内涵、难度和方式都合适的发展平台,拓宽升学成长的路子。
“充分”——走出校门。他们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清华、北大等名校夏令营和各种知识能力竞赛。例如:参加数、理、化、生、信息学科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和新概念作文大赛等各项活动(每年获得国家及省级一等奖近百人次);模拟政协社团参加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获最佳提案奖、最佳调研报告奖);辩论社参加“山东省高中学生辩论赛”(亚军、季军,连续两届进入全省前四强)、“山东省中学生社团联盟辩论赛”(两次冠军)、“中国高中生美式英语辩论赛”(获亚军);机器人团队自2009年起走出国门(截至目前仅金奖国际6个,全国特等奖21个,全国一等奖79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报379项通过认证)。技术能力高、创新意识强的四中学子成为高等名校自主招生的“香饽饽”。
“诗性”——诗性教育。“它一定会培育出具有高尚性格的生命!”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福春教授对四中“诗性教育”的评价。“诗性教育”发端于2006年开始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艺术节,属于六大类校本课程,又不完全归属于其中一类,在各类课程中均有根植和体现,课堂、课外活动及学生社团都是其载体,可谓无处不在。每年4月、5月间,开设“每日一诗”集体诵读、班级诗歌诵读大赛、原创诗歌评选、诗歌朗诵会以及诗意校园评选等系列活动,不但全校师生参与,而且有食指、雷霆、林莽、梁小斌、吴思敬、姬国胜、一舟等50余名全国著名诗人、学者和朗诵家到校互动交流。由诗性教育衍生出的“诗性德育”被评为淄博市首批德育品牌,学校先后在全国教育学会30年学术会议、全国美育会议、全国第四届高中生发展指导论坛等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90载春华秋实,90载幸福追寻。“分层分类,路宽了,路顺了;走出校门,见多了,赢惯了;诗性教育,开心了,开窍了。”相对于有些地方“打着吊瓶拼高考”“扎起护栏防跳楼”的现象,四中的生活简直不可思议:文学社、话剧社、辩论社、动漫社、微电影社等30多个社团蓬勃发展,让学生“玩”起来!“动力小车”“水火箭”“纸板桥梁”等创新课程,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国画、彩陶、篆刻、扎染等美育课程,让学生回归传统享受“慢”生活!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让学生形体“美”起来、“健”起来!四中,成为一座健康幸福、快乐创新、放飞梦想的乐园。
淄博四中,一所有着90年历史的老校,如今却焕发着年轻的生机,传承、创新、谦逊、阳光成为她新的标签。四中人用繁花似锦和硕果累累给历史与人民一份答卷,用“撸起袖子加油干”给时代与人民一份告慰!今年10月,将迎来她90岁华诞,四中全体师生以感恩之心、思进之心,盼望和欢迎教育同仁与新老校友共聚一堂,以90年的历史、90年的精神和90年的文化为基点,共商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育新问题、新使命,为这所学校探寻新思路,开启新征程。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回望90年感天动地的中国教育史和淄川文明史,在追思先贤和传承精神的同时,又一个值得教育人思考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在新的时代,教育到底该怎么办?或许,我们能从四中90载坎坷与激情并存、壮歌与凯歌协奏的轨迹中找到答案: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行,坚守人本初心!践行育才使命!这,是教育的灵魂。(曹金梅 张沼峰 王俊僮)
站在后面微笑的人
微笑,是刘绍华标志性的表情。这微笑中,有宽厚,有自信,还有热情。当然,还有温润。
他是土生土长的淄川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四中人,在四中上学,在四中工作,从语文老师、班主任到一校之长,一步步地走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宽厚源自乡土和母校对他性格的教化,也是阅历对他人生的积淀。自信源自他琴诗画体等多元的才艺和过硬的本领,也源自他如亲如友的同事同仁的拥护。而热情与温润则源自他对生活、对教育、对师生、对人民的爱——任语文老师时,课堂上他敲着黑板与学生齐声朗诵卫国诗词,课后四处寻购诗歌朗诵录音带,从家里带来报刊建立图书角,唤醒学生的激情,积淀学生的素养;任班主任时,他首创“学校家庭联系簿”,入村串户地家访,用温暖的话语和骑着自行车匆匆来去的身影,教会学生真诚与执着;任团委书记时,他广泛联系社会力量,组织学生到省城、乡村、景区、海边去游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在援疆期间,使处于低谷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二中学变成当地的名校,展现了教育人的担当;任校长期间,他刷新学校文化,主动将新疆内高班引进四中,建立国际部,借“危房”改造和“大班额”改扩建的契机彻底地使四中改天换地,实现了外延内涵共同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有人说,他是一个“教育强人”和“教育神人”,他有目共睹的事迹可以做证,他首届“齐鲁名校长”、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高中联盟首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省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可以做证,他主持的多项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以及编著的《教苑撷葩》《整体课堂管理:理论与实务》《博说教育》《青春期密码——GSG青春期整体教育方案》等作品可以做证。但是,这位“强人”和“神人”却习惯于“站在后面”:站在前人的后面,接过接力棒,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传承意志,创新开元;站在师生的后面,关注、欣赏、鼓励、服务,言事娓娓道来,言理慢慢解读,不张扬,不急躁,却在“后面”的“慢”中,将眼光早早地放在了时代的前头,早想一点、早走一步了。
“大好的年华,怎堪被枯燥的课业锁住?”“人人都有差异,怎堪困于单调的课程?”这是他人本思想的写照,也是四中近15年来发展的缩影。作为市属重点中学,除了文化课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夏侯金旭、赵子牛、傅晟程、孙圣金、王广宇等通过艺术和科技发展走向国际大舞台就是他“关注心灵、关注情感、关注生命的人文教育”“至真、至诚、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和他竭力打造的“文明、进步、多元、和谐的教育文化生态”所结出的硕果。或许,刘绍华“快乐年华”与“放飞生命”的思维,会给新时代中国高中教育“路向何方”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