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筚路蓝缕 追逐梦想

[db:作者]  2019-10-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在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迎来了60周年华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的年代,担负着为新中国和地区经济培养轻金属冶炼技术人才的任务应运而生,历经六十载风风雨雨,一代代山工院人艰苦创业,勠力同心,坚守初心,逐梦奋进。从国家重点中专到山东省首批特色技能名校,从校企一体示范化办学到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以独有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品格谱写了一部辉煌壮丽的教育篇章,成为鲁中腹地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

    创业篇·砥砺前行

    翻开山东工业厚重的历史画卷,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作一番巡礼时就会发现,山东工业发展史的每一座界碑上都留下了山东省冶金工业学校、山东冶金职工大学的身影,这便是今天的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1959年,正值国民经济建设时期,张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山东省冶金工业学校的前身)应运而生。建校初期,学校仅有教职工14人,首期招收了两个专业3个班的114名学生。当时国家政治运动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学校领导力量严重不足,师资、教材、物质装备匮乏,学校步履维艰。创业者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群策群力,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使学校不仅度过了灾荒,而且得到了发展。1962年学校各项工作基本走上了正轨。至1966年上半年,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达到了前期的更好水平。同年5月“文革”开始,学校同全国一样,陷入了“文革”的动乱之中,一度停止招生。1977年全国恢复招生制度,同年,山东省冶金工业部门决定学校恢复招生,并更名为“山东省有色金属工业学校”,1980年12月18日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冶金工业学校”。1999年3月29日,山东省冶金工业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工业学校。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1993年被山东省政府部门命名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6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被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授予“八五”期间企业教育先进单位。

    1999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大调整的时期,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尤其是随着冶金工业的复苏,山东冶金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递增的态势。1999年7月,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党组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将山东冶金职工大学和山东省工业学校合并,从而壮大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峥嵘岁月,风雨兼程,学校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合并发展让学校更获生机,展望未来,学校发展任重道远。

    前进篇·破茧成蝶

    升高职,建新校,双轮驱动助推华丽转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再一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面对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跟不上形势就要落后,落后必然出局。山东省工业学校这所老牌学校以其显著的办学成绩已经有口皆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与之不相称的那50亩土地,狭小的办学空间,有限的办学资源,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的发展。2002年山东冶金职工大学从济南整建制迁入淄博。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校园日显拥挤。扩大办学空间,建设新校,一直是深植于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的憧憬和梦想。

    2003年5月14日,山东省政府部门正式批准以山东省工业学校和山东冶金职工大学为基础组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2003年初春,新校开工建设,同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首批3600名高职新生入住新校,标志着新校正式启用,实现了新校当年开工当年启用的目标。

    新校建设的日日夜夜,是整个学院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全校教职员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为了学院美好的明天,乐于奉献,甘于牺牲,不计时间,不讲报酬,面对重重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奉献,被学院人养成了习惯,习惯又被学院人内化成了品质。校领导们长期超负荷工作,几年来如一台歇人不歇马的机器,几乎没有一天空转过,天天奔波在各个建设工地之间,协调解决问题,进行工程管理。新校建设指挥部和配套工程建设小组的同志们工作在新校建设第一线,早出晚归,埋头苦干,人晒黑了、累瘦了,毫不顾惜。其他部门的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以教书育人、招生就业和经营服务的优良业绩,为新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铸造了坚实的后盾,作出了积极贡献。

    申办高职的成功和新校区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是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学院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档次都有了历史性的飞跃。从此,学院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根植冶金,行业联盟,特色发展成就技能名校

    不忘初心,坚守行业办学特色。学校在成立之初,便确立了“立足冶金、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办学方针。在多年的发展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冶金行业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办特色学校,育实用人才。在《关于公布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中,学院被列入首批省级“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这无疑是对学院坚持行业特色办学发展路径的肯定,按照打造技能名校的目标,学院坚持“整体推进、重点建设、示范带动”的方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制度改革,深化校企融合机制,全面建设冶金特色专业群。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冶金技术专业等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硅酸盐物理化学、冶金炉热工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基础等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努力打造冶金类、制造类等一流专业群。

    以人为本,熔炼冶金特色文化。作为全国冶金人才培养基地,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更加注重冶金文化的传承,汲取企业管理制度的精髓,在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在制度建设上营造企业管理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具有典型冶金特色的“钢·铁·火”的校园熔炉文化,凝练了“笃实求真、明理出新”的校训、“好学力行、兼容合作”的校风、“爱生乐教、因材导学”的教风和“学始于专、功成于韧”的学风。在熔炉文化的塑造下,学生拥有钢一般的职业意志、铁一般的职业操守、火一般的职业热情,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毕业生连续10年综合就业率在98%以上,实现了由“好就业”向“就好业”的转变。

    资源共享,发挥行业联盟带头作用。为与企业需求相“熔”,学院组建了全省各大冶金企业各方面的专家、高管和学院学科带头人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研究修订培养目标,开发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此外,还牵头成立了全国冶金职工培训联盟、全国钢铁行业职业培训联盟、山东冶金职业教育集团,学院是教育部门冶金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冶金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山东金属学会理事单位、中国职业教育协会校企合作分会理事单位、山东职业院校协会副会长单位、山东冶金职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从而搭建起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推动集团成员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打造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

    依托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工厂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离不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训条件。学校在新校建设时,就规划建设了实训中心,并配置了先进的实训设施,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2.37万平方米,建有国内先进的钢铁冶炼生产、轧钢生产工艺等模拟仿真生产实训基地等实训(实验)场所,有效保证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需求。除此之外,学院还在100多个企业设立了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引企入校、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建设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服务、创业“六位一体”的开放式、共享性实训园区,形成多方投资、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建“建设工程检测中心”“创尔沃热能研究中心”“山东卓尔电器有限公司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十多个企业在学院设立了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和企业奖学金。学院还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校外实习基地。

    “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需培相融。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服务、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办学宗旨,走校企“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路子,与省内外数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长期人才供需协议,全面开展“订单式”培养。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先后为济钢、莱钢、山耐、石横特钢、巨能特钢、万杰、山东玻璃、福山、青岛亿钢、魏桥集团、博汇集团、江苏沙钢等企业举办了济钢班、莱钢班、石横班、张钢班、墨龙班、淄钢班、万杰班、玻璃班、福山班、亿钢班、沙钢班等100多个“订单式”培养班,“订单式”培养保证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冶金、机械、电气、电子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据统计,学院毕业生综合就业率长年保持在98%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8%以上。在每年的招生季,慕名前来咨询的学生家长不计其数,订单班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高质量就业的优势成为学院招生的一块金字招牌,每年招生形势喜人,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均排在全省同等学校前列。

    工学结合,助力技能人才“高精尖”。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一流的教学仪器设备,生产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学校还定期外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安排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努力营造真实的实践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结合岗位,应用所学知识参与现场技术改造、工艺编程等,学以致用,这种“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广大毕业生活跃在省内外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特别在冶金、机械、电子、电气等工程领域成为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让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成为“熔”铸未来大国工匠的摇篮。

    逐梦篇·续写华章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数代山工院人始终坚守的是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信念,渗入血脉的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从党的十九大到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到国家、省一系列关于职教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昭示着职业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乘借新时代的东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两年来,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时代催人奋进,机遇稍纵即逝,在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学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学院发展的任务和形势,提出了“五个工院”建设的目标,即建设学习工院、法治工院、实力工院、活力工院、幸福工院。“五个工院”的提出,是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顺应新时代职教改革潮流作出的决定,是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必然举措,也是建设一流职业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院上下根据绘制的新时代奋斗蓝图,将“五个工院”建设化作砥砺前行的磅礴动力,开启了全面提升学院办学质量和激发内生活力的新征程。

    勇担使命,服务大局,做校企深度融合的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针对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2015年,我国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口号。2018年,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升级旧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混合提升。在当前产业转型发展的形势下,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行业办学的背景,决定了必须服务当前钢铁行业转型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2016年,学院被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以此为契机,学院进一步立制度、强措施、搭平台、建团队、促成果,与山东钢铁集团、省市高校和企业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研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中心等。2019年,学院与东北大学成立联合重点实验室,学院人才、设备等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技术服务潜能得到有效释放。加强校企一体化办学,校企联合共建京东校园服务中心、吉利汽车、北方天途无人机等面向社会开放的校内生产及服务型实训基地16个,形成了“多方参与、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共建共管”的办学体制机制。

    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017年,学院被教育部门认定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通过探索“招生招工一体化”“学徒—学生—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满足了产业提升对人才的需求。依托山东冶金职教集团,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学院不断优化专业群服务面向和岗位面向,修订和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绿色钢铁生产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专注特色,打造品牌,做学科专业发展的先行者

    2019年6月10日,国家教育部门发布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名单公示中,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获得7项国家教育部门认定,其中包括“骨干专业建设”(3项)。按照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山东工院致力于加大打造专业建设特色与品牌,制定了《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力争建成3个在国内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冶金类专业;建成10个以上在省内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制造和控制类专业;建成25个在省内领先、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重点(品牌)专业。到2020年,学院省级以上重点专业占比超过75%。

    积极对接产业升级,优化专业布局。学院适应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钢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发展需求,实施专业与产业联动、评价与调整互动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机制,从职业教育“产业链—专业集群”对接入手,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健全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适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形势发展需要,3年内,新增新材料、机器人、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专业5—8个;增加黑色冶金技术等传统专业的“绿色、低碳”以及制造、控制类专业的“智能、智慧”等新职业形态。

    聚焦一流,以点带面,加大重点学科建设。按照《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专业进行绩效评价,撤销招生、教学质量项目、就业率等指标低的专业,合并调整培养目标相近和同质化明显的专业。确定以冶金类、控制类、制造类专业为技术支撑,以信息类、财贸类专业为生产性服务的对接绿色冶金生产链的5个专业群为重点建设专业群,形成“一流专业引领、品牌专业带动、其他专业联动发展”的专业格局,打造引领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流专业群。

    优化治理,提升内涵,做优质高校建设的示范者

    学院始终注重内涵提升这个根本,从实施“名教师、名专业、名课程”的“三名”工程,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到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鼓励在校教师攻读博士等办法,学院从制度建设、课程开发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内生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固本强基,优化内部治理结构。面对职教发展的新形势,学院按照现代大学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框架,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加大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持续推进制度建设,新建、修订了院系两级管理、招标采购、人才引进、学生工作等管理制度40余项,学院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和职务职称评聘,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的活力,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提供了保障;进行自下而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的探索,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施“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实现了办学重心下移,系部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为学院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聚力发展,全面实施教学改革。2018年,学院成功入选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这与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密不可分。一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对完备的诊断与改进信息化平台,形成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链,带动了教学质量提升。二是实施“课程超市建设”。积极推进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课程数量增加20%以上,满足学生课程修读的需要。三是推行学分制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开发了企业、学院、教师、家长、学生“全过程、全方位”互动的育人途径,形成了“班建制”“导师制”与“学分制”并存的三大教育模式。

    2018年12月21日,国家教育部门发布了“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申报的《基于“技艺技能传承”的洁净钢冶炼专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成果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高职院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不仅实现了该院教科研成果的突破,也成为学院科研事业新的起点。经过多年发展,学院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11项,拥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8项,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出版国家教育部门规划教材13部……一串串数字印证了山东工业职业学院60年一路走来,坚守教育的初心和本真,追求卓越的探索和实践,实现梦想的决心和毅力。

    几代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六十载风雨兼程春华秋实。60年风雨兼程,从张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办到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办学层次的跃升,从省技能型特色名校的建设到省优质高职院校的嘉誉,一代代山工院人薪火相传,用信仰和忠诚,用进取和担当,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谱写了一曲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跨越式发展的壮歌。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描绘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蓝图。面向未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将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不断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创新内涵建设,秉承着更高的视野、更阔的胸怀、更高的服务水准,走向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新领域,以优质校建设为主线,强力推进学习工院、法治工院、实力工院、活力工院和幸福工院建设,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征途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坚定奋勇争先的信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拼搏逐梦,努力奔跑,谱写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优质发展的新篇章!

    (梁会禄 李迎雪)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0-15/151517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