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阳 绘
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就戴上近视眼镜,这让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张女士颇为担忧。听从朋友的建议,她开始问询一些提高孩子视力的保健品。胶囊的、冲剂的、口服液的;增高的、补钙的、益智的……儿童保健品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最近有媒体报道,近年来,为了给孩子在身高、智力、健康等方面提供助力,不少爱子心切的家长将各种儿童保健品送进孩子口中。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商家也抓住了家长这种心理,以非法添加、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等各种手法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致使儿童保健品市场出现各种乱象。
说到保健品,人们往往将之与老年群体相联系。但殊不知,缺乏有效监管下的保健品行业,总是在伺机寻找可能的“猎物”。比如,河北省公安厅近年来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保健食品违法犯罪的侵害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儿童群体和特定病患群体。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种趋势是,在相关部门严打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以及相关案件的曝光率增加后,儿童保健品市场的非法行为正开始抬头。
从消费心理来看,如果说老年群体容易掉入保健品的“坑”,主要是在保健品销售人员的各种情感攻势下丧失辨别力,那么部分家长对保健品的“迷信”,则与对孩子成长的过度呵护乃至紧张的心态不无关系。一方面,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一些家长总是容易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现象放大,然后加以过度的干预,并迷信一些“捷径”。比如,对孩子身高的过高期待,导致一些家长往往容易偏信相关的保健品宣传。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部分家长有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成长条件,自然也容易不自觉地衍生出一种过度的“保护”——不管是学业还是身体上,前者表现为迷信诸如“右脑开发”等可疑的课外培训,后者则可能表现为不加甄别地买保健品“乱补”。因此,面对形形色色的儿童保健品,现代家长需要更多的定力。这包括及时了解一些相关的保健和医疗常识,比如保健品不能治病,不仅老人要懂,家长更要明白。另外,也有必要放松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倾向,以正常心态、适度原则去看待和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即便是遇到疑惑,也该遵循常规的医疗干预途径,而非信奉可疑的保健品“捷径”。这也可以说是现代家长的必备素养。
当然,保健品骗局和虚假宣传,不管是针对老年群体还是儿童群体,都说明整个行业的规范程度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在老年类保健品乱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后,要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让保健品乱象转战其他消费人群。今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提出要开展特殊食品监管专项行动,聚焦“一老一小”,加大对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抽检力度。这种抽检就应该常规化,并且可尝试飞检制度,从源头堵住问题保健品流入市场。而在销售端,也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整治力度,并且在普及相关常识的同时,鼓励社会监督,真正提升整个社会对于保健品的监管和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与儿童保健品大行其道形成反差的是,当前专业的儿童用药却非常少。有人大代表早就呼吁,应该强化儿童用药的研发和监管。这一来表明,涉及儿童的,不管是药品还是保健品,都应该加以足够的规范,并满足社会的正常需求;二来,正规儿童用药的缺乏,或也给了保健品“乘虚而入”的机会。在这个角度言之,整治儿童保健品乱象,也需要疏堵并行。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