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一要求让教育工作者对新时代、新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提升对综合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便提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此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提出增强综合素质,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进一步明确,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下,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洛社高级中学”)着眼于办学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丰富和完善校本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构建良性积极的人际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绘就了一张目标远大、前景广阔的“规划图”。
“互联网+”激发成长正能量
洛社镇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古文教昌明,人杰地灵。洛社高级中学有着近80年的办学历史,在江苏省教育改革部署及《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等政策的指导下,学校以课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整体思维,确立综合素质评价贯穿学校课程和学生团队管理始终的观念,形成了“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生涯规划课程”等特色亮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2015年,国家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的11项重点行动,明确提出要“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为顺应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必然趋势,洛社高级中学申报立项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互联网+成长档案库建设——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实践”。“互联网+成长档案库”是一个融学生的经历和感悟、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团队管理于一体的电子平台,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智能终端,实时而具体地记录学生在高中学习生活中的各项表现情境、关键事实、重要数据、实践感悟,并通过各类成长故事等学习内容的推送,通过伙伴、导师、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为学生成长建构良性、积极的人际生态环境。
《劝学》有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互联网+成长档案库”平台,学生个人经历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非常便捷地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数字化方式实时记录下来,将这些数据即时上传和分享在成长档案馆平台上,通过“我的成长故事”“师生动态”“我的任务”“亲子互动”等栏目,与同伴、导师、家长进行形式多样的多元互动,再加上他人(名人、校友、老师、家长、同伴等)成长故事的上传和点读,在感悟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经历中不断获得生活的启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不断前行的正能量。由该平台衍生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在高一年级的文化考察活动中,不仅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摄影比赛,每个学生还上传了自己镜头下的乌镇和文字随想;在高二年级的公益远足活动中,每个学生每走1000米,就会为经济困难家庭学子筹得2元钱;高中3年学生则真实再现了3年成长过程中,学习、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的收获,以及所有成长记录、精彩瞬间……公益远足、文化旅游、野外拓展、爱心义卖等活动,营造了互励共进的良好氛围,创建基于“伙伴—导师—家长”的良好人际生态,从而更好地帮助和促进每个成员个体积极主动地发展。
“生涯规划”营造向上生态
如何解决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学习生活,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并为教师创造高质量的职业生活?对此,洛社高级中学顾海平校长提出,发展生命,就是通过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有努力目标,有围绕目标持续努力的行动执行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洛社高级中学从2009年开始推进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本课程,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100所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建设学校之一。“生涯规划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学生在设计目标、追求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明确目标和意义价值。”顾海平校长表示,良好的校园人际生态决定着师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该课程旨在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前进动力,让学生、老师乃至整所学校都呈现出努力向上、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
生涯规划是指个人通过对生涯发展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形态,确定发展目标,通过合理的策略制定以及扎实持续的行动,逐步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它同时也是个人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洛社高级中学的生涯规划课程中,5—6人组成一个伙伴小组,每个小组都推荐一名老师作为小组导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生活规划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学校通过成立生涯规划部、成立同伴共进小组、成立家校联系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制订与实施生涯规划,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向上的和谐群体氛围,形成“目标→策略→行动”的生活习惯和不断追求实现目标的积极情态,激活学生高中阶段乃至今后各人生阶段学习、发展的动力源泉。
学校通过建构以高中生生涯规划为中心的“四维一体、主动发展”(“四维”指学生主体、学生伙伴、教师、家长这四个维度;“一体”指发挥四维教育资源的互补作用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形成一股责任分担而又融合的强大合力)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伙伴影响力对于实现个体生涯规划目标的正面促进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氛围;可以推动教师端正教育价值观,调整教育策略,努力培养和提高对于学生发展潜能的专业的、独特的发现能力;可以促进家长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关注,使家校合作交流内容更加全面,渠道更加畅通。
生涯规划课程还为学生设计了职业调查、文化旅游、公益远足、团队拓展、品鉴高校、成人仪式、球类联赛、激情跑操、爱心运动嘉年华、焰火晚会等各种充满正能量的拓展类活动课程,这些活动既给了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也能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我们每年春季的25公里远足能看出各小组多么团结。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姑娘走累了,同组的小伙伴就一左一右搀扶着她,坚持走完了全程。”顾海平校长表示,“我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在3年里伙伴关系能升级成为一生的朋友关系,成为人生中一笔重要财富。”
“伙伴共进”推动学生共进步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走班制逐渐在各地得到深入推进和积极进展,洛社高级中学以前瞻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指导,努力探索可操作、可推广、可发展、可创造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普通高中学生团队管理、成长档案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新模式,在生涯规划课程的研究中,将“伙伴共进制”作为其重要的抓手和平台。
“伙伴共进制”学生团队管理的模式是一种管理“共同体”,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以“伙伴共进小组”的团队形式实行组内自我管理和组间协调管理,任课老师和班主任是帮助和支持者,任课老师是小组的“导师”,班主任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是“首席导师”,家长也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伙伴共进制”的新模式能弥补打乱传统班级授课制后产生的缺憾,弥补传统班级建制打乱后所产生的学生环境归属感、团队精神、人际交流等方面的缺失。
相对于传统班级授课制,“伙伴共进制”所提倡的5—6人或7—8人的伙伴小组更有其相当的活力优势: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伙伴共进制”运行方式和“导师制”的介入,能弥补传统班级建制被打乱之后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缺憾和空白,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广运用,可以进一步帮助和促进伙伴成员之间、伙伴与导师之间、导师—成员—家长之间的充分而良性的互动,而在这样的充满正能量的人际互动中,家长和导师也在不断更新观念、改良教育行为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同时,“伙伴共进制”是从“同学”到“伙伴”到可能的“终身朋友”的过程,以其为抓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在“伙伴”“导师”和“家长”之间良性互动基础上的良好的人际生态,这不仅能大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而且显著提高学生在学校生活过程中学习生活的质量。
在以人为本、人文特色的管理实践中,洛社高级中学在“四维一体”理念的引领下,通过以“伙伴共进制”和“导师制”为推进平台的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师生关系日渐和谐,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明晰,品牌影响力在一定区域内初步显现。随着两幢学生宿舍楼、教师办公楼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洛社高级中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下一步,洛社高级中学将坚持“人文见长,人本立校;根植生活,发展生命”为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特色文化建设,推进规范化、自主化、人文化、人性化的管理格局,努力实现全体师生“今天给我一个学生,明天还你一个栋梁”的共同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