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立足地域特色 创新音乐教育

[db:作者]  2019-11-0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福建师范大学是我国较早建立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是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展自1938年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历史进程中全力打造音乐与舞蹈学高峰学科,部分成果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福建“十里不同音”,方言活泼丰富,形成了闽台文化、吴越文化等流派,传承悠远流长。在教育发展中,福建师范大学秉承爱国奉献、为人师表的光荣传统,践行“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弘扬“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强化音乐教育等办学特色,培育英才、繁荣学术、服务社会、传承文明,致力于建设地域特色鲜明、音乐素养较高的综合性大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化的关键特征就是传承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音乐在地域文化的浸润下也具有鲜明的延续弘扬、创新发展的特性。福建师范大学围绕本地区发展实际、历史传承、人文背景和自然环境,将音乐舞蹈作为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教育创新基地建设,逐渐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发挥音乐魅力 与时代文化导向同心同德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是文化的民族。作为文化生态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群,它的诞生、成长、成熟和融合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基本一致,不仅包括所处的自然生长环境,也包括所处的民族风俗与时代特点。其中,时代文化导向是历史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发展方向。福建师范大学将音乐教育置于时代发展的整体蓝图下,统筹考虑时代发展的文化特点、文化思潮与教育理念,将时代美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是依托红色文化加强音乐教育。宁德是全国著名苏区和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在内的全国8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3年游击战争时期南方8省15个游击区之一。寿宁下党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为了让下党乡人民早日摆脱贫困,结合这一文化特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宁德市社科联联合在寿宁县下党乡举办“‘唱山海交响 与梦想同行’下党红色文化主题党日”活动。同时借助“快闪”方式和网络直播进行传播展示。传承闽东红色文化、弘扬“闽东之光”。60多名师生和艺术家用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歌喉,尽情为下党乡干部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以精品奉献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赢得了下党老区群众的掌声。为积极响应号召,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奉献人民的新情怀新风采,学校音乐学院师生和宁德社科联全体机关干部还在《我学习我践行》签名墙上签名,在全国社区市率先发出社科、文艺工作服务基层的下党宣言。

    二是依托时代节点加强音乐教育。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音乐学院举行“歌唱祖国”快闪活动。优美动听的大提琴曲《望春风》、耳熟能详的女生小组唱《我的祖国》,抒发了中华儿女不变的爱国情怀,唱响了祖国的秀丽山河,舞动着华夏儿女的青春。快闪活动在《我和我的祖国》集体大合唱中进入尾声,现场观众伴着音乐歌唱着拍手,一同讴歌祖国的历史与辉煌,一起祝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三是依托文化服务加强音乐教育。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音乐学院先锋艺术团,旨在弘扬时代精神,在校内外的各类演出和志愿服务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在传播高雅艺术中弘扬真善美,在服务奉献社会中彰显人生价值,在实践和向群众学习中增长才干。艺术团多次走进社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零距离接触高雅音乐的机会,为社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示了师大青年教师的昂扬热情和教学实力。组织音乐学院“文艺助扶贫,共筑中国梦”下党乡实践队,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唱响青春和爱,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

    打造特色学科 与地域发展规划同频同振

    音乐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与社会、人文与科技,特别是基于地域文化的音乐教育,来源于生活实际、民风民俗,作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实现精神层面的极大愉悦。福建师范大学立足闽东文化特色,聚焦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和发展进程,对传统音乐流派进行充分发掘和吸收,对地区实践资源进行综合统筹利用,确保音乐特色学科建设能够代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与地区发展规划相一致。

    一是打造特色学科实验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关系,确定福州第三十二中学等多家教育单位为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聘请教育行业专家学者、权威人士担任兼职教授。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特色学科实践、重点学科创新、实践实验平台打造来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全方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规范学科基地人才选拔机制。修订完善《音乐学院音乐学基地班选拔与分流办法》,进一步发挥基地班选拔与分流在引领优良学风建设上的作用,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对原有的基地班选拔与分流办法进行修订,在选拔对象上,实现省内省外生源的全覆盖。规定截止基地班选拔时无不及格科目,且补考不超过两科次,基本功训练考核中均未出现缺勤情况,通过高级中学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等一系列把关制度,确保人才选拔优中选优,能够切实符合音乐教育需求。

    三是持续夯实音乐教育基本功。福建师范大学始终将音乐基本功作为衡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指标,对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中外乐器演奏、舞蹈展示等五项音乐教学技能和“微课”展示等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加密日常调度频次,加深师生认知理解,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本科生基本功大赛上获得多项佳绩。同时,着力打造音乐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学科领头羊的质量和数量,多次组织研修,观摩研讨音乐文化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促进音乐学科未来教学的建设和发展。

    聚焦学术融合 与民族音乐成长同步同向

    音乐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对新时期美育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在地域文化的结合上需要彰显地域特色、体现民族风情。福建师范大学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见效的原则,推动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同期成长。

    一是及时对标民族音乐发展方向。福建师范大学多次组织召开学科评估暨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形势分析会,对包括音乐与舞蹈学在内的传统特色优势学科高度关注,对学科建设基本态势、发展设想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研究,在开展自主分析的基础上,认清发展形势,找准发展短板,明确发展思路,保持既有优势。组织全体教师研读《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评估分析报告》,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指标、评估重点、评估要素、评估方式,做到“以表为本、有的放矢”;主动开展对标分析,深入研究同类先进学科的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通过横向比较,明确优势领域、持续做优做强,明确差距短板、争取迎头赶上;多向提升学科影响,着力学术力量有序衔接、保持学科话语影响,强化同行学术交流、提升学科整体影响,深化行业务实合作、扩大学科业界美誉,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整体培养质量。

    二是及时对表区域音乐文化方向。组织召开第八届“京·沪·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对近年来各自新近创作的音乐作品展开深度研讨。对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美学观念、作曲技法、形式内容、民族化、时代性等问题的探讨,所形成的结论成为国内作曲界的一个创作风向标。承办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围绕着“一带一路”倡议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海峡两岸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实践、各民族音乐的新课题研究、畲族音乐研究等多个议题展开,广涉跨界民族、混居民族之间的音乐关联及其族群身份认同,民族多元宗教仪式乐舞及执仪者性别转换,乐种起源和流变,多声部民歌,民歌审美意识的地方性表达,“非遗”的传承保护,田野调查方法,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实践,西方应用民族学理论等诸多议题,为地域特色的音乐教育打造提供了有益借鉴。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杨 凡)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1-08/164413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