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7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和最高级别的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该文件一出,一系列配套文件相继出台:从政府层面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行动计划”的实施,到学校层面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了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革热潮。
研究和统计表明,在一个时期,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体育的认知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得到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体育教师的工作受到尊重、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小学、初中体育总课时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锻炼时间延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得到切实改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可使用体育设施占比显著提高;初中体育考试得到社会高度认同,考试制度得以巩固……
正是全面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力度,才使得阳光体育运动真正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调研数据显示,贯彻中央7号文件后的3年,即2010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改善取得成效。由于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的巩固,初二、初三、高一年级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保持在全部年龄组(7—22岁)的最高水平或较高水平。
然而,在中央7号文件颁布10年后的今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教育环境的变化,不得不承认,此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正在被逐渐淡忘,人们对此项政策的认知日趋窄化,政策的正向效应也出现衰减倾向。
有调查显示,与10年前相比,被调查的教师、学生,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完整阐述中央7号文件的主体内容,仅仅留下了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概念。而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也由一个完整的学校体育系统工程认知,逐步窄化为“到阳光下运动”“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的运动理念。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面实施中央7号文件最重要的目标,即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这一根本目标,似乎正在被大家遗忘。与此同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不尽如人意的结果。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多项指标,出现了“向下”的趋势。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者为之付出努力。
首先,应进一步宣传动员全社会重视学校体育,持续用力,重温中央7号文件,重新掀起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并没有改变青少年一代的文弱之风,而重文轻武、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0年前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大张旗鼓,与今天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受教育者群体。因此,强化教育、强化学习,始终是重要手段。学习改变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必须在每个人头脑中建构基于健康中国建设的系统思维。
其次,推进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
突破学生体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安排。现实中,中央7号文件确定的改革措施,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全面落实。在许多地方,仍停留在文件上。因此,当下的工作应时时重申并谨记全面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具体要求,将各项制度建设进行到底。而将学生体质健康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建立问责机制,是今后一个时期乃至长期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最重要手段和制度突破方向。
再其次,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不能有功利、追风思想,需要有持续恒久定力,要拿出功夫,认真厘清发展理念、政策导向与实施路径的关系,决不能让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扰乱既有的正确方向。
一个时期以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校园足球的发展蓬蓬勃勃、轰轰烈烈,其发展态势引起了许多人的迷惑和彷徨。更有甚者,以校园足球替代阳光体育运动的想法和做法,业已大行其道。其实,这是被表象迷惑导致的认识错误。
事实上,校园足球与贯彻中央7号文件、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并不矛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理念和制度保障,而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先锋,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之一。
在当下,在有利的政策空间和经费支持下,校园足球的改革发展,将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开辟出新的空间。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主动推动、研究、指导校园足球的改革和发展,并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学校体育根本的改革方向。可喜的是,继校园足球后,教育管理部门正在有计划、分阶段推出包括校园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在内的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方案。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