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db:作者]  2009-11-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本报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王延光

  “有郁闷,有困难,陶老师热线帮你忙。”如今,“陶老师热线”96111这个电话号码,在南京市中小学生中的知晓率高达95%。

  “陶老师热线”由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领衔创办。自从1992年创办中学生心理热线以来,陶勑恒在青少年心理救助这个领域已经工作了18年。接听求询电话92000余个,进行个别及家庭咨询与治疗7700多宗,开展危机干预近150余次,“陶老师”及其热线电话陪伴了无数孩子的健康成长。

  自费办起中学生心理热线

  “现在的青少年特需要帮助。”这是陶勑恒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困惑,加上他们内心不稳定,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如成年人,因此更需要得到心理上的帮助。

  早在1992年,陶勑恒就萌生了创办“中学生谈心电话”的愿望。经费不足,他就自掏腰包,购置必要的咨询材料和易耗品;人手不够,他全身心投入,义务加班加点。十几年来,“谈心电话”逐渐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004年11月,为了褒奖陶勑恒多年来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所作的贡献,南京市教育局决定成立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并将该中心命名为“陶老师”工作站,包括“陶老师热线”、“陶老师心理咨询中心”、“陶老师心理辅导流动服务站”和“陶老师信箱”4个基本工作单元。

  有个孩子,被家长带到医院,医生认定是精神病。陶勑恒不这么认为——这孩子只是太特别了。陶勑恒认真读完他的诗:“可以把它放到网络上吗?”孩子和他的家长都同意。感谢网络,跟帖很多,很多人喜欢这个孩子的诗,有些知名诗人还和他沟通并夸赞他的诗。慢慢地,这个孩子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任何一个独特的人,都渴望被社会接纳。”陶勑恒说。

  孩子们都把他当成了朋友

  有一名13岁的小女孩突然双目失明,家长领着她辗转了南京各大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各项眼科检查全部正常,唯一的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导致的癔症。家长想到了“陶老师”。在了解这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后,陶勑恒开始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我握着你的手,你愿意吗?”

  “我看你大眼睛,双眼皮,脸红红的,非常健康的样子,你觉得呢?”

  “而且你还能看见,眼睛很亮!”在半梦半醒的催眠状态下,孩子的防御意识逐渐消失,短短两个小时,她又看见了光明。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失恋而绝食的安徽女孩;因父母离异而厌世的初二男生;临近高考突然闭门不出的高材生……一个个在父母看来痛心疾首的问题,在陶老师的关怀下都冰雪消融。

  曾经因患厌食症体重降到22公斤的邹佳佳回忆起第一次见“陶老师”的情景时说:“第一次去‘陶老师’热线时就感觉陶老师非常亲切,与医生完全不一样。在他的面前,我找到了随心所欲说话的感觉,可以敞开心胸像朋友一样跟他交谈。”

  善解人意的眼睛、亲切和蔼的微笑,这是陶勑恒留给人们的形象。陶勑恒说,这是他的天性,也是职业要求使然。

  放弃休息时间为孩子“解心结”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正常学习、生活,面询通常安排在周末,这就意味着陶勑恒周末不能休息,但是对此,陶勑恒却毫不在意、乐此不疲。

  一名就读省重点大学的尖子生在考研当天突然怯场,患上了典型的“失败恐惧征”。几年内,家长带他四处求医,均无疗效,于是家长找到“陶老师热线”。这个学生不肯出门,陶勑恒放弃午休时间上门服务,用心开导和劝解,给予他安慰和信心。通过一年半的疗程,小伙子的心结被解开了,后来他顺利读完了本科,又取得了硕士学位。

  一天晚上10点多,“陶老师”工作站接到一个14岁男孩的电话,说他即将离开这个让他厌恶的世界。陶勑恒和他的同事在稳住他的同时,赶往男孩所在位置。原来,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家庭关爱的缺失使他产生了轻生的想法。陶勑恒整整疏导了7个小时,终于打消了男孩自杀的念头。

  18年,通过陶勑恒的努力,一大批落入心理低谷、陷入心理危机的青少年,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在“陶老师”工作站有很多孩子送给他的“小玩意儿”,而陶勑恒说:“求助者走出心理危机,变得更加自信,平平安安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才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11-14/16722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