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民间艺术引进校园 学生接受“根的教育”

[db:作者]  2009-11-1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中央16号文件颁发实施5周年系列报道

  教育部思政司 中国教育报 联合主办

  本报讯(记者 杨晨光)战鼓声声,旋律铿锵,抡、转、滚、翻、摔……一系列融武术套路、摔跤技巧和舞蹈于一体的动作,在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李庆彬娴熟的表演下,显得生龙活虎。11月4日,在河北科技大学风雨操场内,该校外国语学院的“二贵摔跤”队正在训练,许多滑稽、幽默、逼真的摔跤动作一气呵成,让你无法相信,演绎这些动作的都是在校大学生。

  “我练‘二贵摔跤’有一年多了,它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李庆彬告诉记者,“尽管胳膊肘和膝盖都磨破了、摔青了,但我和学习‘二贵摔跤’的十几个同学都坚持了下来,这份坚持让我们收获了自信、自强和坚毅的人格。”

  走进河北科大的校园,记者惊奇地发现,常山战鼓、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沧州落子等许多在河北民间才能看到的艺术形式,在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院校中都能欣赏到。学校18个学院都有学生组成的学习、表演民间艺术的团队。

  “河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散落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教育青年学生难得的素材和载体。”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谈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的初衷时说,“在教育日益开放的国际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的是‘根的教育’。学校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就是使世界胸怀与民族情怀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有机结合。”

  2005年,该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研讨会,一批适合大学生学习、排练的河北民间艺术表演项目陆续走进校园。2008年,学校还成为河北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

  目前,该校已有民间艺术社团30余个,4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学校“井陉拉花表演社团”的成员、化工学院大二学生赵鹏翔说:“以前我们谈的大多是明星、时尚、西方娱乐等,现在大家对民间艺术兴趣最大,我参加训练、表演的照片和音像资料,宿舍同学都抢着看,民族传统文化成了宿舍的热门话题。”

  从2006年暑假开始,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十几支文化采风小分队,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采风。学生们冒着酷暑,住在简陋的招待所或当地学校教室里,“零距离”体验和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学校团委书记徐永赞说:“许多同学对农村、农民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被这些艺术传人乐观、向上、充实的精神面貌所感染。”

  文法学院学生刘丽莎深有同感地说:“原本怀着好奇心加入‘沧州落子’社团,随着对这项艺术形式了解认识的深入,我越练越有兴趣。我为能学到一种代表祖国民间文化的艺术而感到自豪,为它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当代青年责无旁贷。”

  练习常山战鼓不过10多天,环工学院大一女生王辛觉得自己的性格正在被改变:“我原本是一个内向软弱的人,但是一敲起战鼓,就让我感觉到青春燃烧的激情,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学生们把训练中的激情带到了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环工学院有一个不合群、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的大三女生,因为偶然机会加入常山战鼓队之后,每次训练完都会主动帮大家收拾整理训练服,有破损的地方还会把它修补好,后来她被大家选为领队。理学院空竹社团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女生们的成绩都在班级前10名。

  课余生活被优秀文化所占领,敢于拼搏的精神气质表现在各个方面,学生们的变化让老师欣喜。“学生们的转变,源于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在学生中得到了认同。”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肖俊涛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些民族品格,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感染力,碰撞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精神洗礼。”

  如今,河北科大已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作为全校选修课,设置40个学时、2个学分,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学分体系,并设两个专职教师岗位担任艺术指导。井陉拉花、常山战鼓等表演队还常年聘请当地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艺术指导。

  □编后

  河北科技大学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校园,搭建了一个生动、直观、有吸引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这些文化形式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文化的内涵契合了大学生的需求,他们自身对全面发展的期待和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精髓的有机结合,不仅使许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更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11-14/16724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