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北大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北京大学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和舆论的持续关注。舆论普遍认为,北大此举为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但也有舆论对有推荐资格的校长能否公平公正提出质疑。连日来,北大校方也为此事进行了多次介绍和解释。
声音
对校长应有起码的信任
实行中学校长推荐制,信任是基础,对有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要给予最起码的信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曝光,当今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日趋严重,仿佛什么事都不值得信任。作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一项改革,中学校长推荐制有改变“一考定终生”现状、不拘一格荐人才等多种积极意义,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那么,如何把好事做好?首先就是要信任中学校长,要相信大多数校长是以人格为重、以学校信誉为重、以学生的前程为重的。一些学校已着手制定推荐细则,开始成立推荐委员会,邀请教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并将对获得推荐的学生进行校内公示,以确保推荐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校长都会“一尘不染”,个别校长的推荐出了问题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总是怀疑一切,对中学校长一点信任也没有,那么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寸步难行。《中国教育报》
(陈强)
究竟要推荐什么样的人才
综观各高校对推荐学生的要求,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强调学业成绩要突出。但是,仅推荐这样的学生,反而使得实名推荐失去了不拘一格挑选人才的意义。校长实名推荐的本来目的,是要把难以通过考试成绩评判其才华的学生选拔出来,多给一些特长突出的学生以机会。
因此,中学在推荐时要转变思维,摆脱“以成绩论英雄”的评判思维和框框,就像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那样,“要推就推那些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而在其他方面暂时略有不足的学生,否则宁可不推”。
具有推荐资格的39所中学,既然享有这种“优待”,就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在保证公开公正的前提下,本着培养学生、人尽其才的原则,用全新的眼光来评判每一个学生,创新推荐标准和方法。唯有如此,实名推荐才可以结出硕果。(新华网)
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传统教育模式在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上显露出了不足。近年来,专家学者为此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教育行政部门也一直在探讨高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并出台了许多措施。北京大学此次推出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度”无疑是这种改革探索的延续。
令人欣喜的是,绝大多数公众对北大这次改革给予支持。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困难,如果安于现状,只能坐以待毙,而要想打破僵局、有所作为,就必须继续举起改革的大旗。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大这一改革措施是一次勇敢而富有建设性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应该给予理解甚至赞赏。
高考在某种程度上一直被视为社会公平的底线。因此,一些人士对北大此项改革表示忧虑的背后,更多的是充满了期待。比如北大此次探索不妨在制度设计方面更加审慎、科学一些,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不致成本过高;在执行过程中既公开公正透明,做到程序正义合理,又富有一定的灵活性等,从而选拔出真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光明日报》
关键是北大教师该怎么教
北大、清华每年通过高考从全国大学录取新生中“掐尖”,所招的尖子生,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模子烧出来的“砖”。这一次,北大显然是想招一些考试分数差一点,却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即所谓“怪才”、“偏才”。
北大能否如愿招到“怪才”、“偏才”是一个问题,这种人才进了北大后能不能成为创新人才,关键还要看北大的教师能不能教出创新人才来。像钱学森、杨振宁这样的杰出人才,也是当年大学自主招生按分数考进去的,而不是通过中学校长推荐加上大学面试上的大学。
现在,大学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把好学生选拔到国内名牌大学的问题,而是名牌大学能否把这些好学生培养成杰出人才的问题。依笔者之见,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大学只有在师资上狠下功夫。《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