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科院校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db:作者]  2009-11-2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记者从日前在广州举行的中国高等农林院校大学校长论坛上了解到,高校扩招10年来,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增加了5倍,农科院校学生数量却只增加了2倍,所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从3.1%下降到1.9%。同时,农业院校数量减少,目前全国有8个省份没有独立的农科专业院校。不少家长认为,农业就是种田,农民都会,没有什么学问;学生从个人前景出发,认为农村比较贫穷,待遇不高,不愿意报考农科专业院校……由社会偏见带来的招生规模、发展空间大大缩小,已成为农科院校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之一。

  在本次论坛上,众多与会大学校长对“农”字头的院校如何突破“瓶颈”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

  农业应用研究半壁江山在农科院校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成效显著,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连续5年大丰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农业一旦发生危机,会比金融危机影响更大。”

  与会校长认为,我国一直把农业当做重中之重,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取得比较大的成绩,但未来面临的挑战却更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要想提高单产,除了搞好基础设施,改良品种、技术,还要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做好农民的培训,这些关键都在于科技和教育。

  据柯炳生介绍,目前全国有农科院校29所,水产学校4所,林业院校6所。这些名属大农业范畴的院校近年来招生一直遇冷,不少院校每年都需要降分录取。

  农业应用研究半壁江山在农科院校,在农业基础研究方面农科院校也是主力军,而高级人才的培养基本都在农科院校。柯炳生认为:“农科院校不发展,未来农业的发展就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柯炳生认为,急于通过改名或合并去掉“农”字,是对社会偏见的迎合。他说:“合并进综合性院校后,这些学校招生确有好转,生源质量有所提升,对人才的培养有好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科学生免学费是否可行

  据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介绍,2008年到县以下农村服务的农科大学生比例不到20%,农村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为增强农科专业的吸引力,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近年来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吁农科学生免除学费。

  陈晓阳认为,免学费是支持农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简便易行的措施。一是可以提高学生报考农科院校的积极性,二是很多学农科专业的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

  据统计,全国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5%,而农科院校贫困生的比例则在30%左右,贫困面更大。一位专家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国农科在校大学生只有30多万人,每年学费2000元到3000元,只需要10亿元就可以实现学费全免。

  早在2008年,邓秀新就曾建议,应模仿免费师范生的模式建立农科大学生的免费教育体系。对于免费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让其与学校或服务部门签订合约,如果违约就要担负一定责任。他还建议,从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考虑,农科学生免费模式可先从部属农科院校开始试点。这一建议在此次论坛上得到了众多校长的支持。

  “农科院校培养农民”观念亟待改变

  实行免学费政策鼓励学子报考农科院校,不失为一个好点子,但要真正突破农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人们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被“重商轻农”所替代。“农科没学问”、“农村穷,农民苦,学农没前途”等观念成了阻碍考生和家长选择农科院校的“拦路石”。

  在柯炳生看来,这种“农科院校培养农民”的看法实际上是社会对农业教育的一种误读。现代农业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于一体,农科院校培养的是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和涉农企业家。“如果我们要培养种地的农民,那也一定是新型的农民,是通过自己的技术和市场头脑,发展农业企业的农民企业家。”柯炳生说。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新兴的农业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据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反而比非农学生更高,就业更容易。陈晓阳介绍说,该校前几年部分农科专业有200—300个名额要降20分才能录满,去年只降了5分就录满了。“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对农科类专业观念上的转变。”

  ■本报记者 赖红英 刘慧婵 实习生 卢凯阳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11-24/16789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