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利用送孩子入园的碎片时间陪孩子玩跳绳。宁方安 摄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子女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也就是所谓的核心家庭。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父母的个性、价值观、教养方式、行为模式及家庭亲子关系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们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从而作用于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发扬原生家庭对幼儿行为的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是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
“好”的原生家庭塑造积极的幼儿
原生家庭便于父母与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幼儿未来发展中良好的同伴关系打好基础。原生家庭中,家庭结构单一,家庭成员较少,幼儿的交往对象就是父母,有利于增加亲情,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达不同的感受和要求,习得不同的社会交往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建立交往的自信心,学会分享、合作、移情等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为幼儿未来社会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打好基础。
在和谐的原生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容易形成较强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对于主干家庭、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来说,原生家庭父母和谐、关系简单、矛盾较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容易达成共识,因此容易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有助于幼儿形成较强的安全感。
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能够为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不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令德(D.Baumrind)对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的研究发现,权威型家庭的父母用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权威型的家长会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为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并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孩子达成目标。当然,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家长也会适当限制幼儿的行为,充分倾听幼儿的心声,用耐心和爱引导他们。鲍姆令德的研究表明,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幼儿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同时对待周围的事物比较积极乐观,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可见,在合理而又严格的爱中,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也自然能够自己去解决问题,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坏”的原生家庭衍生消极的幼儿
原生家庭结构的独特性也会给幼儿的行为带来消极影响。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需要自己尝试分析交往的情境,选择妥协还是坚持,然后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对于与同伴交往,原生家庭中幼儿的交往对象单一,交往层次简单,父母会优先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同伴交往情境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要求比与成人交往情境中的要求高。原生家庭结构单一,家庭居住环境受限,缩小了幼儿人际交往的范围,不利于形成幼儿需要的社会交往环境,阻碍了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这些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如果与同伴在游戏过程中发生冲突,归因都是归于外界环境或者同伴,很少会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这些不良的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焦虑、退缩等行为,影响他们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的能力。随着幼儿第一反抗期(3岁前后)的到来,他们需要获得重要他人的认可,不想所有事情都受到成人的控制,独立自主的要求逐渐增加。此时如果家长因过分溺爱幼儿而选择事事包办代替,或者用高标准要求幼儿,抑或是对他们的行为漠不关心,那么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渐降低,产生焦虑。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成人的惩罚,害怕自己做错事,渐渐就会出现退缩的行为。
无规律的原生家庭生活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现代快节奏生活环境下,父母经常晚上加班,周末补觉,幼儿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好的,因此他们也会效仿,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面对规律的作息,幼儿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比如,正常的进餐时间没有胃口,同伴在运动时想要睡觉。久而久之,混乱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更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言传身教消除代际传递的负面影响
原生家庭对幼儿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法改变原生家庭的结构,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帮助幼儿规避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阻止消极影响的代际传递。利用教育合力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扩大原生家庭带来的积极影响,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家长要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和条件。系统家庭理论奠基人莫瑞·鲍恩认为:幼儿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将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现代家庭的居住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家长应该尽量为幼儿创造与成人、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比如,周末带幼儿到户外游玩,认识更多的小伙伴;经常带幼儿到小区的花园里,鼓励他和同龄人主动交往;也可以组织走亲戚串门儿之类的活动,鼓励幼儿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为他们提供问题情境,促进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家长要通过各类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可以经常和身边的家长分享、交流育儿经验;通过各类网络课程(网易、慕课等)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观念上,父母双方要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幼儿的健康协同发展。
父母双方应规范自身行为方式,为幼儿做好榜样。幼儿观察学习的能力较强,他们会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一切行为。原生家庭中,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父母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努力为幼儿营造积极、健康、上进的家庭氛围。比如:使用合理的说话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固定的家庭阅读时间和亲子阅读时间。
正确运用强化和惩罚对待幼儿的行为。当看到幼儿的些许进步或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时,应用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的形式强化他们的行为,以增加良好行为出现的次数;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不要急着批评和指责,要站在幼儿的年龄角度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正确使用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行为有效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
加强家庭与幼儿园和社区的合作共育。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生兰教授指出:家庭与幼儿园和社区加强合作,可以满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是家长知法守法的保证,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是众多教育专家的主张,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显示。家长可以利用送幼儿入园、接幼儿离园等碎片时间和教师交流,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并结合幼儿在家的行为,分析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进程,和教师一起制订计划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作者:杨巧萍,单位:昆明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